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呼唤着杰出的文学家、艺术家、理论家,文艺创作、学术创新拥有无比广阔的空间,要坚定文化自信、把握时代脉搏、聆听时代声音,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以人民为中心、以精品奉献人民、用明德引领风尚。
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朱鸿召认为,这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讲话,立意更高远、目标更明确、要求更具体。
朱鸿召说,此次讲话提出对文艺和哲社工作“一个定位”“四个要坚持”,逻辑非常清晰:一个国家和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文艺和哲社工作就是培根铸魂的工作。这个定位是此前没有过的。
围绕着这个定位,首先提出“要坚持与时代同步伐”,就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艺和哲社工作要与时俱进,承担起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新命题、新使命;如何与新时代同步伐,就要解决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不变、情怀不变;实施路径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文艺和哲社工作者不要一味追求著作等身,要追求“著作等心”,不要讲那些鹦鹉学舌、人云亦云的空话废话;因为我们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以人化文、以文育人、以人培元,知行合一。
朱鸿召说:“无论是文学艺术创作者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都应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者、引领者、实践者。”
朱鸿召表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观,要明大德;“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要守公德;“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个人层面的价值观,要严私德。进一步概括,就是“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实践途径是“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
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李凤亮是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研究”的首席专家,特别关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包括文艺创作、社科研究在内的文化工作的讲话论述。
李凤亮认为,习近平总书记此次讲话,非常深刻地把握了文化文艺发展的内在规律,“比如坚持与时代同步伐,这非常符合规律。中外文艺史上能够传世的作品,都是能紧密呼应所处的那个时代”。
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文化文艺工作走过了很长一段路。李凤亮说:“从正本清源,到守正创新,实际上是说我们的文艺工作要如何受到老百姓的喜爱,如何创新。关键在于你对传统的理解,你与时代的关系,还有你对人民的感情。”
李凤亮对讲话中“精品”“明德”两个关键词印象深刻,“特别强调艺术家的为人。艺术家首先自己要潜心修行,德行高尚,才能够产生精品力作,然后回馈时代、报答人民 ”。
“艺术家自身的修养在今天这样一个浮躁的时代是非常重要的,这个修养包括你怎么看待传统,怎么融入时代,怎么守正创新,怎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李凤亮说,“前段时期,艺术界有些人不是以人民为中心,而是以人民币为中心,文艺创作中存在一些乱象,不仅影响当下,还可能影响后世,对一些年轻的学生群体产生了很不好的影响”。然而,“历史是最公平的,你为时代和人民付出多少,历史往往会给你多高的评价”。
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发表后,在全国青年大学生中引起热烈讨论。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的林钰芳表示,文艺创作源自生活更高于生活,学术创新更是要扎根时代并力图为时代发展指明前路。“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让我认识到,当代身处于象牙塔的大学生,应当紧跟时代的步伐、扎根基层、多实践多探索,这样才可能拥有进步的思想、创作有价值的作品。”她说。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法学专业的王丹妮说:“新时代的大学生是拥有创新活力的一批人,也是拥有广阔视野的一批人。我们要在实践中树立贴近时代的意识,同时增强创新的能力本领。”
华中农业大学广告学专业的石卓航说:“习近平总书记精炼点出了当今学术与艺术创作领域的发力重点,与时代同行,才能赋予作品以新活力。”他认为,作品重精不重量,应当成为当代学者与文字工作者应当坚守的航帆。
大连理工城市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的孙淼希望自己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后,可以用优质的原创作品去讲好中国文化故事,“大学生应该坚定文化自信,传播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