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系统监督
本刊记者对300多名基层干部的问卷调查显示,公款违规消费的原因中,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制度漏洞、处罚不严和法不责众,占比分别为42%、39%和14%。
接受采访的相关专家认为,政府应从三个方面防堵制度漏洞,加强对公款消费“体外循环”的监督。
第一,防堵财务制度漏洞,压缩违规违法空间。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尚希表示,当前国内企事业单位的实报实销制度存在漏洞,事前预算缺乏,事后监督力度不强。只要领导签字认可,财务审查往往“你好我好大家好”走过场。
刘尚希建议,针对基层出现的各种财务违规违法行为,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强调研,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
第二,公款消费要设定“高压线”,更要通上“高压电”。多位政府内部人员认为,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是公款消费的集体获益者,财政、审计、纪委等监督部门往往会“放一马”,很多账目不是查不出,而是不想查出。
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业务总监孔令戟认为,跨国公司对财务不诚信行为的处罚非常严格,所以很少有人敢在财务上做手脚。以IBM公司为例,一个财务总监曾经 因为下属吃回扣,不仅被公司辞职,还被要求永远不准进入计算机和金融领域。一旦违反,IBM将发起诉讼。可以借鉴跨国公司的做法,一旦发现财务违规违法行 为,除了惩罚性赔偿,更要永远剔除出公务员队伍,以提高财务违规违法成本。
第三,科学设定公务经费,严防资金“体外循环”。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原高级审计师马彦超认为,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公务经费的多少应根据当年的考核目标来 确定,即“做多少事花多少钱”。如果盲目追求“三公”经费缩减,表面看经费减少了,实际上大量处于“体外循环”,更加难以监管。
马彦超说,各级政府应根据考核任务,科学设定各部门公务经费,不仅要考察钱是怎么花的,更要监督花钱产生的效果。
此外,还有专家表示,从实际查处情况看,公款消费“体外循环”背后往往隐藏权力寻租,仅靠体制内力量监管难度很大。国家应积极发动媒体、公众等社会力量, 监督各类公款消费行为,重点斩断资金“体外循环”的利益链条,以全面规范公款消费行为。□(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