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要闻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要闻 > 正文
九三学社山西省委创新社会服务品牌
发布时间:2012-08-28
文章来源:
分享到: 收藏

2009年秋天。60多岁的张老汉认为发给他的粉末是“坑面面”,没用。结果在现场显示,使用过这“坑面面”的土豆,一个坑里接了8个!(一般是2个)。老汉不信,自己拎个镐头亲自去挖,结果一个坑里挖出了12个!

当着全村的男女老少,老汉当场就哭了。“没想到,我种了一辈子地,今天栽在你们手里了!”

这是山西神池县新型化肥推广现场会上的一幕。这“坑面面”就是生物有机肥,它最大的作用,就是提高作物品质,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化肥的利用率。

责任:为社会提供绿色健康农产品

一份调研报告放在山西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主委、山西大学副校长刘滇生的办公桌上,紧锁的眉头看得出他内心的深深不安。这是一份当前国内农业面临污染情况的通报,大量的化肥使用污染数据引起了这位有机化学专家的深度思考。

“在我们津津乐道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3%的人口时,隐藏在中国农业中的巨大危机正在凸显。为了养活十几亿人,每年仅化肥就要消耗4000多万吨!我们虽然暂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后患无穷:空气污染、水污染、激素、化肥污染、亚硝酸盐超标、重金属超标、农药残留、土地退化、作物品质低劣……”

农产品安全,国之大系!它深深牵动着九三学社专家们的心!但是,庞大人口数量使我们除了继续使用化肥之外已别无选择。中国的农业应当走什么道路?

严峻的现实,群众的期待,责任与使命感油然而生。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压力,而这压力又转化为巨大的动力:开创绿色生态农业之路!

2000年,在一次深交会上,刘滇生结识了王梦亮——一个踌躇满志的山西大学生物系的青年教师,他已经从事生物肥料研究近十年。他们相见恨晚,促膝长谈,表明了以致力现代绿色生态农业为己任共同志向。不久,王梦亮做了刘滇生的博士研究生,现为研究所副所长,教授,成为刘滇生的得力助手和研究组的重要力量,也成为一名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和九三社员,先后两次得到九三中央的表彰。

2001年,刘滇生汇集了山西大学有关农业方面的科研成果,组建山西大学应用化学研究所,主持课题组向开创绿色农业的课题发起挑战。

课题组研究方向逐渐从单一菌种生物有机肥,发展为多功能菌种生物有机肥,对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进行重大创新;推广以生物有机肥为基础的化肥——生物配肥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尤其应用在大田作物上,以低成本、优质、高产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系列生物活性分子与多功能菌共用,在豆类促结根瘤生物固氮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使生物有机肥效用产生了质的飞跃。这项以生物技术为主导农业项目,集生物有机肥料、生物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微生物农药生产和使用技术之大成,旨在以生物有机肥料—外源激素调控—病虫害防治三大体系相合,系统解决了长期困扰绿色种植中如何防止亚硝酸盐积累、农药公害和品质不高的三大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创建一条中国特色的绿色农业发展道路。

十几年时间,刘滇生带领王梦亮等以九三学社中青年社员为技术骨干的课题组几乎走遍了三晋大地的山区、平原,长期活跃在农村基层,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博得了地方政府和农户的高度赞扬。

目前,用于土传病害控制的复合生物菌剂,在山东寿光市场占有额达到60%以上,使寿光化学农药的使用量降低50%以上;在山西、天津、河南、河北、江西、广东、吉林、黑龙江、内蒙古都先后进行了大田作物、豆科作物和一些经济作物的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效果,累计推广总面积达70万亩以上,帮助农民增收5亿元以上。现有15种农产品通过国家绿色认证,2种产品通过国际有机食品认证,一般增产幅度为20-50%;同时在改良土壤结构、改善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产品中亚硝酸盐、重金属和化学农药残留方面表现出明显效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高度赞誉和信赖。

刘滇生和他的研究团队,成了农民眼中的“财神爷”。

目标:让人们共享绿色农业成果

课题组在繁忙的研究工作之余,每年都要用大量时间,放在实验基地,放在田间。仅2007年一年,刘滇生、王梦亮等5、6位课题组成员,给老百姓办讲座,普及科学知识就达到数百场!他们从一个乡到另一个乡,从一个村又到另一个村,马不停蹄地走啊,讲啊,从天不亮一直讲到天黑。最多的时候,一天讲了6场,最后一场已经安排到了深夜12点。一天课讲下来,他们累得筋疲力尽。可是看到人头攒动的会场,看到农民兄弟渴望的眼神,他们似乎忘了饥饿和疲劳。

一次深夜,王梦亮突然被电话叫醒,原来是刘滇生突然有了灵感,要立刻和王梦亮交换意见。谈完了话,王梦亮刚刚入睡,电话铃又响了,只听刘滇生愧疚地说:“哎呀!我忘记时间了,现在已是2点半,你快睡觉吧!”

刘滇生把自己所有的休息时间都给了工作。60岁的人了,从早忙到晚。因为经常下乡,他的车,一年能跑7、8万公里。他把休息安排在车上,只要一上车,他很快就能进入梦乡……

他动手能力极强。为了更好解决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的机械化制约,他绞尽脑汁, 发明了简单实用的“种肥同穴播种机”,使生物肥料在大田得到了科学的应用,看到我国广大山区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之举,他潜心研究,发明了“旱地集雨 技术”。使无效降雨成为农作物可以利用的水分,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深受农民党欢迎。

经常在田间看见刘滇生的身影,他熟练使用农具,挥汗如雨。无怪岢岚县红云洞的农民兄弟说:“我们第一次见到过这么大的官下地干活!他是真的在干活……”

“他什么苦都能吃,什么罪都能受。”大家这样称赞刘滇生。

研究所的工作紧张劳累,大家从不叫一声苦,因为刘滇生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人。按规定,研究所的科研经费,要给研发技术人员提成,可十几年来,刘滇生从没拿过一分钱,相反,经常下乡推广普及农业科技,他不知往里搭进了多少钱。王梦亮说:“十几年来,虽然吃点苦、虽然不拿提成和津贴,但能和刘老师这样的人一起干造福民族这样的事,值得!”

提及此事,长期与研究所合作的太原良源公司董事赵春爱感激不尽:“九三学社的专家们,没有拿过我们的菜,没有吃过我们的请。他们要吃菜,都到我们的店里去买。现在,上哪里去找这么好的人啊!”

太原良源集团原来是属于太原市粮食局的一个企业,过去企业一直处于半死不活的状况。与山西大学课题组合作后,调整了产业结构,主打绿色生态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近年知名度越来越大,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公司在太原山西展览馆举办的“健康食品赶大集”受到了市民的普遍欢迎。现在,有几百户农户与良源公司长期合作,而且越做越大。农户们说,只要是和山大专家们合作的项目,我们就放心!……

农民是笃实的。榆县有个农民刘建军,手有点残疾。参加了培训后,他家种的土豆大丰收。他也不会说啥,只是每年土豆下来的时候,他都要给课题组的同志送去自己地里的土豆,一直没有间断。

沁县松村乡王家峪村的村长叫杨石平,他承包了100多亩地种辣椒。开始,他对课题组教授的新技术有所怀疑,和经销商打赌说,如果每亩能产4000斤,我就带你游海南岛。结果,当年每亩结了7000斤!沉甸甸的辣椒挂满枝头,老杨乐得合不拢嘴。收获时,一家人不够用了,赶忙雇人摘辣椒。

沁县故县镇清河村的王永宏,过去使用传统的肥,地里的西红柿总是长不好。经推荐,他使用了课题组的有机肥,情况大大改观。西红柿里最有效的成分是番茄红素,在市面上,每公斤西红柿的番茄红素含量一般是4毫克。而使用了有机肥后,每公斤提高到14毫克!难怪效果能差这么多。王永宏说,现在我每天都能挣500元!当地菜贩子收菜,同样价格下,收他的而不受别人的。他高兴地表示,以后就信九三专家,九三专家是帮我们致富的贵人!

创新:同心工程的生动实践

在多党合作的大舞台上,刘滇生带领九三学社科技人员,以“九地合作”为重点,在与地方政府的科技合作中,为山西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他主持的绿色生态农业先进技术,不仅在与山西地方政府开展的“九地合作”中,而且在本省和全国十余个省份大力进行绿色生态农业技术的示范,推广面积已经达到100万亩以上,受益农户将达到5万户以上,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和农民朋友的高度赞扬,成为山西各民主党派社会服务的知名品牌,成为创新同心工程的生动实践。

绿色生态农业技术在“九地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先后在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与临汾市政府开展的“九临合作”、与阳泉市政府开展“九阳合作”、与晋城市政府开展的“九晋合作”以及九三学社山西省委与陵川县、平鲁区、浮山县、蒲县、岢岚县、灵丘县等20多个县区的直接合作中,课题组专家发扬艰苦奋斗、不辞辛苦的作风,连续几年,奔波在示范所涉及的村庄地头,总行程达到5万公里以上,围绕农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分析解决,收集了大量数据,成为促进山西省农业发展的重要依据,同时,解决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重大问题。2010年开始,山西与河南九三学社两个省级组织的“晋豫合作”,被九三学社中央主席韩启德誉为:“有效整合和实现社内资源共享,为充分发挥两省地域优势,开展横向交流与合作,促进加强自身建设和“九地合作”工作的深化,更好地服务于两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新尝试。”(戴红)

编辑:子京

责任编辑: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