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全国收费公路债务总余额为2.32万亿元,总体资产负债率为64%。交通部一位多年从事收费公路研究的负责人称,国家也想取消全部收费站,如果不收费,就要由财政来出资归还。我们曾多次与财政部门沟通,但财政拿不出2万多亿元。(5月3日 《羊城晚报》)
取消全部公路收费站不易,这一回应的确有一定道理。一方面,目前全国收费公路债务总额过于庞大;另一方面,除了要归还欠债外,目前我国高速公路正处于形成网络的攻坚期,还有35%的国家高速公路网尚未建成,每年仍需投入资金超过1万亿元。既有巨额债务,又有必需支出,完全由国家财政承担的确难度极大。但具体而言,虽然对于公路欠债不能一下子完全由政府负担,但科学划分一个时间段,一年拿出若干亿元资金,逐步完全解决公路债务问题,理论上也是完全可行的。
那么,取消收费公路的真正障碍是什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恐怕还是地方财政对收费公路的依赖。一些地方热衷“公路经济”,公路收费收入占财政收入比例过高,在无更好财政来源的情况下,“靠路吃路”已成弥补财政不足的不二法门。据2008年审计报告显示,全国有18个省份的8.68万公里收费公路上,违规设置收费站158个,通过违规收费、提高收费标准等多收费231亿余元。这些收费对于地方财政而言,绝对是一份“大蛋糕”。一些地方在“收费经济”的主导下,明明收费已经到期、甚至收费超过成本数倍乃至十数倍,依然不想取消收费,这种现象并不少见。这说明,并不是没钱取消不了,而是舍不得丢掉收费公路这份油水。
其实,尽管中央财政一下子拿不出2万亿,只要地方财政“紧一紧”、主动舍弃不当的收费利益,就能逐步实现弥平债务的效果。而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地方的收费公路竟然“越收越穷”、债务越滚越大,其实并不是债务偿还不了,而似乎是继续拖延收费的一种手段,多数收费公路年还款比例在年收入中占比极低就是证明。
某种意义上讲,附着在收费公路上的既得利益,已成为取消收费公路的“绊脚石”。这不仅影响地方政府形象,也在无形中制约了地方经济发展。一些大力取消收费公路的地方,地方经济反而现了新突破。比如,吉林省2009年取消全省123个二级公路收费站后,客运公司每年减少1亿元支出,货运每年减少5.6亿元,但统计数据显示,当地多个经济指数实现了数个百分点的增长,“赚了”的结果被当地一致认同;作为我国第一条停止收费的高速公路,上海市沪嘉高速公路自今年元旦停止收费以来,也产生了畅通物流环境、造福社会公众、活跃市场经济的效果。
对于地方政府而言,把眼光放远些,不要囿于暂时的收费利益,才能摆脱束缚,加速发展,给经济社会生活创造更多的机会和价值,也方能实现多赢。“拿不出2万亿”虽然道出了取消收费公路难的现实,但这并不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鸿沟。要取消收费公路这一经济的“梗阻”,关键还是要管住从收费公路中牟利的“第三只手”,真正拿出让利于民的勇气和措施。
本网编辑:陈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