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下午好,非常感谢大家的光临。《中国名牌》是新华社旗下唯一的品牌专业媒体,大家知道,新华社是我国的国家通讯社,是我国新闻舆论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力军,作为新华社的媒体,我们也一直在努力匹配这个定位,正像刚才税立社长所说,《中国名牌》这几年以来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品牌领域的主阵地、主渠道和主力军。所以每年我们都会对整个品牌领域的状况进行盘点与回顾,但是,像今天这样的年会,这样的正式发布,老实说还是第一次。由于时间有限,我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做到抛砖引玉,还请大家批评指正。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进行梳理。
品牌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大的条件,一是宏观环境,一个是政策环境。
宏观环境方面,一是经济总量继续稳定增长。202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20万亿元。中国宏观经济在疫情等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整体上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态势,体现出我国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与稳定性,这是品牌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二是数字经济迈向全面扩展期。2022年,国务院印发了《“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到2025年,IPv6活跃用户数达到8亿户;千兆宽带用户数达到6000万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达到14万亿元等。这对我国品牌的影响是巨大的,交互性、个性化、场景化、虚拟化、体验化等新的生活方式将直接影响品牌的生存与发展,将无可避免地迎来新一轮的品牌分化,资本、市场等资源将进一步向头部品牌集中,优质消费企业将迎来进一步发展的好时机。三是知识产权量质齐升。10月9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我国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全球创新指数排名连续10年稳步提升,位居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知识产权有力支撑了品牌经济发展。四是品牌实力进一步提升。2022年,有145家中国企业入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上榜数继续位居全球第一。
政策环境方面,2022年可以说是品牌政策的重大利好年。无论是中央部委还是地方政府,都把品牌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央层面,最具标志性的文件就是7月29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委发布关于新时代推进品牌建设的指导意见(发改产业〔2022〕1183号),明确指出,到2025年,品牌建设初具成效……到2035年,形成一批质量卓越、优势明显、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布局合理、竞争力强、充满活力的品牌体系全面形成,中国品牌综合实力进入品牌强国前列。地方层面,重庆、天津、北京、湖北、吉林等各省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纷纷把打造本土品牌放到重要位置,其中的高频词包括“消费品牌”“劳务品牌”“质量品牌”等,其中“公用品牌”的提及频率最高。以重庆为例,商业品牌在重庆开设首店,最高可获100万元奖励;天津提出,要“打造天津消费品牌,提升天津制造、天津购物、天津文化、天津服务的品牌号召力和影响力,做大做强老字号品牌,吸引一批国际知名一线品牌落户。”
提到中国品牌,作为品牌“国家队”的国有企业首当其冲。2022年是“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可以说是我国国企的品牌大年,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国务院国资委成立科技创新局、社会责任局,成立大会上强调,要“抓好中央企业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打造一批国际知名高端品牌”;一是国务院国资委组织实施中央企业品牌引领行动,指导推动中央企业品牌建设再上新的台阶。
2022年也是国有企业的整合大年、转型大年和跨界大年。2022年虽是近年来央企数量变化最小的一年,但事实上专业化整合力度可谓空前。年内,国资委集中组织了两轮共24组央企专业化整合项目集体签约,累计涉及央企45家。中国宝武与中粮集团、中国电子与中国国新、航天科技与中国电信、中国电子与中国物流等多组央企进行了专业化整合项目签约。2022年,共有62家央企公布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方案或路线图,前面提到了数字化的社会环境变化,这个就是果。2022年,我们的“国酒茅台”的跨界卖冰淇淋的尝试成为年度热点事件, 51分钟即卖出4万个冰淇淋,相信背后的力量就是品牌。2022年,《中国名牌》注意到,快递界的老大哥中国邮政在跨界的尝试上令人刮目相看,2月14日情人节当天,全国第一家直营的邮局咖啡店——邮局咖啡在厦门正式营业;5月,中国邮政旗下的北京邮政、锦江邮政、中山邮政、合肥邮政、新乡邮政、贵州邮政、杭州邮政等分公司账号,在抖音、淘宝上开启了直播带货,而且已经有几家直播间实现了月销售额破千万。显然,数字化、多元化、年轻化的消费场景,也使国企有了加强与年轻一代消费群体的沟通的紧迫感。
第三个有必要专门拎出来说的就是专精特新。2022年,专精特新似乎成为了一个热词,我们频频看到媒体公布认定的专精特新企业名单。如果说国企是国家队,专精特新则是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我们注意到这样两组数据,一是截至去年11月14日,北交所共有上市公司123家。其中,中小企业占比77%,民营企业占比86%,超八成企业集中在战略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49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平均研发强度达5.4%,高于社会平均水平,创新特征鲜明;二是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公示92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其中超六成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分布于制造业,但分批次来看制造业占比逐批下降,而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专精特新”企业发展趋势如日方升。这说明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专精特新企业迎来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国家层面对专精特新的六大支持政策,其中就专门提到品牌市场方面的扶持。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回顾2022年的品牌建设,乡村振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2022年是《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的收官之年,乡村振兴取得阶段性重大成就。截至目前,我国已累计创建140个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50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300多个农业产业强镇、3600多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建设近2200多个农村创新创业园区和孵化实训基地。各类涉农电商已超过3万家;农村网络零售额达2万多亿元,其中农产品网络零售额达4200多亿元。
这一年,乡村振兴的品牌建设有多个标志性事件,一是我国首个农业品牌行业标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指南》(NY/T 4169-2022),于 2022 年 7 月 11 日发布,去年 10 月 1 日起正式实施。二是,农业农村部启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2022-2025年)》。三是9月16日,农业农村部制定的《农业品牌打造实施方案(2022—2025年)》提出,到2025年,重点培育300个精品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带动1000个核心企业品牌,3000个优质农产品品牌。四是农业农村部官网发布推介2022年农业品牌创新发展典型案例,其中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30个、企业品牌14个、产品品牌6个。而第五个就与《中国名牌》有关,当然也与在座的沈广忠院长、姜卫红主任有关。去年,我们设置了两个课题,首次推出我国乡村振兴指数的指标体系,首次对乡村振兴品牌进行科学定义和分类。大家知道,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对乡村振兴品牌的理解大多依然停留在农业品牌上,我们认为这是非常有局限性的,乡村振兴是一项涉及面广的大工程,比如建材品牌、劳务品牌、党建品牌、生态品牌、文旅品牌等,都应该纳入乡村振兴的品牌分类,为此我们今年将专门出版《2022中国乡村振兴品牌报告蓝皮书》,首次建设性地回答这些问题,并计划在今年上半年举行的首届中国乡村振兴品牌大会上发布。
品牌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各个细分领域可以说是你方唱罢我登场。下面我就几个典型的产业进行回顾。首先是房地产业。2022年,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房地产业品牌的状态,我想“过坎”两个字会比较恰当;如果用四个字,则是“绝处逢生”。2022年的前11个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约,同比下降23.3%。上市房企年度销售目标增长率仅2%,为近五年最低。百城土地成交总价下滑37%。民企拿地大幅下滑约90%,头部国央企拿地下滑约40%。房企品牌价值总体稍有回落,增长率近5年来首次为负。50强的品牌价值均值由上年的251亿元回落至234亿元,同比下降6.77%。消费者购房更加审慎,房企品牌已成为购房行为中越来越重要的考量因素。保交楼、保民生成为监管施政重心,熬过寒冬、“活到明天”成为行业共同心声。好在熬到年底终于又柳暗花明。年尾金融支持房地产16条措施的横空出世立竿见影,我们看到,上个月开始,一批民营房企重出江湖,开始在地拍市场拿地,如广州、武汉、苏州、深圳、天津等市,而且是真金白银的拿,说明民营房地产企业缺钱缺疯了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同时,以东莞为代表的强二线城市彻底松绑限购,可谓房地产品牌翻盘的标志性时刻,作为曾经的全国涨幅第一城,必将带动更多的强二线跟进。
再说说汽车行业。从“跟随”向“引领”跨越,2022年,中国汽车品牌在技术创新、品牌焕新、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并且在产业链协同发展和用户运营等方面已经有领先国外品牌之势。消费者对中国品牌更加信任,对新能源产品接受度更高,特别是随着Z世代成为消费主流,中国汽车品牌迎来了最好的崛起时机。2022年前11个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超过600万辆,进入了规模化、生产化的发展快车道。虽然受宏观经济下行、疫情多点散发、芯片短缺等因素制约,但2022年,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行业始终一枝独秀。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就是,比亚迪不仅成为了全球首家正式宣布停产燃油汽车的车企,而且迅速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冠”。
另一方面,“品牌出海”也成为了车企弯道超车的新模式。具体到各大品牌身上,出海的优势也是比较明显的。一览当下市场,包括小鹏汽车、蔚来汽车、上汽名爵、比亚迪、领克等多个品牌在内的车企,都发布了出海的计划。以1~8月的出海数据为例,上汽集团出口占比提升至17.8%,长城汽车提升至13.1%,吉利汽车提升至14%,长安汽车提升至8.8%。中汽协发布月度销量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中国汽车企业共出口221万辆,同比增长55.5%。中国汽车的出口量已经超过德国,跃居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
再说说与大家生活密切相关的餐饮。显而易见,疫情对餐饮业的冲击是巨大的。2022年上半年,我国的餐饮品牌上演了一场惨烈的“集体大溃败”。截至去年5月份,全国还有超过80个区县级城市处于常态封控状态,无法堂食。全国餐饮收入20040亿元,下降7.7%。其中3月和4月的收入同比增长为-16.4%、-22.7%。多少餐饮人开年信心满满,怀抱着宏伟开店蓝图,却被三四月份的疫情袭击击打得七零八落,甚至付出沉重的代价。根据某查查数据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全国餐饮店注销数量约37.3万家,其中奶茶店注销 数量8万家,快餐小吃店12万家,火锅店1.2万家。反复的疫情封控和负增长的数据之下,是无数餐饮人命运的跌落。2022年上半年,上海至少有39家餐饮品牌、超过53家门店出现暂停营业或闭店现象。其中包括东莱海上等多家知名品牌。餐饮品牌的日子不好过,连“餐饮界航母”海底捞也没能幸免,6年来首次出现年度亏损,预计净亏损38亿元至45亿元。这是什么概念?海底捞自2018年上市以来,三年合计净利润约为43亿元,这一亏损就差不多赔光了。上市公司同样不容乐观。百胜中国在其第一季度财报中就发出预警称,“3月份超1700家门店、4月份约3000家门店,暂时停业或只提供外卖和外带。星巴克公布2022财年第二季度业绩,中国市场净收入则下滑14%。瑞幸从2022年4月开始,由于上海疫情严峻,每日平均临时关闭门店数量约为950家。
当然,有不少增长亮点。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8月餐饮消费大幅转正,烟酒类持续环比改善。餐饮收入同比增长8.4%,增速同比上涨12.9个百分点,环比增长9.9个百分点。比如,当下最火爆的咖啡赛道,至2022年5月净增加近万家咖啡店,如今中国已经有10.4万家咖啡店。除此之外,烤肉烤串、湘菜小炒、粤菜茶餐厅、米粉面条、饺子馄饨、炸鸡汉堡、佐餐与休闲卤味等品类门店,在疫情之下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都是可以穿越疫情困境,可为品牌带来新增长的品类。餐饮行业短期经营承压,但不改长期发展前景。
另有家居品牌、大健康产业品牌、文旅品牌等等,因为时间关系,这里就不一一说了。
但是结合2022年的品牌表现,有一个观点却又不能不说,就是我们的自主品牌建设特别国潮品牌一定要去掉“浮燥”。大家稍稍回顾一下,2022年的几次重大争议事件,几乎都是品牌建设“重面子、轻里子”“重营销、轻内力”的后果。比如李宁,可谓成也“国潮”,败也国潮。再看安踏的女鞋。本来冬奥会期间,从开幕式就被催着上架的巴赫羽绒服同款,到正式项目的比赛服和领奖服,安踏作为中国代表队体育服装合作伙伴,可谓最大的品牌赢家。网友表示“冬奥每一个镜头都有安踏”,却没想到因为这样一张图片让品牌失分不少。“擦边球”事件看似偶然,但其中暗含着安踏试图通过更吸引眼球的营销内容撬动消费者消费的潜在欲望,以及相对产品建设的客观现实。还有就是海天酱油双标事件。你说它错了吗?谈不上,但是公关方面还需下大功夫。实际上,2022年,自主品牌在专业化建设上已经成熟了不少,总体呈现出年轻化、数字化、个性化、人格化等特征,既有杜蕾斯、天猫、奔驰、宝马等品牌的调侃式互怼,更有传统品牌凭借数字化的个性化表达,无论是淘宝的猫、京东的狗、腾讯的企鹅,还是三只松鼠、七匹狼,越来越能达成品与受众的深度连接,越来越能体现出品牌的烟火气。只要不忘初心,练好内功,我国的自主品牌必定会迎来更灿烂的明天。
在整体盘点的基础上,《中国名牌》也从自己的角度评选出了2022年十大品牌新闻,一会就会在新华社客户端发出。当然,也按惯例梳理出了年度人物、年度品牌等等,具体大家可以翻看最新一期的《中国名牌》杂志。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一一点了。更多的时间留给大家欣赏后边的精彩演讲。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