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共享单车,你怎么“享”?
发布时间:2019-12-11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作者:王大锤
分享到: 收藏

  共享单车是指企业在校园、地铁站点、公交站点、居民区、商业区、公共服务区等提供自行车单车共享服务,是一种新型绿色环保共享经济。

  从2007年开始,共享单车模式从国外引入国内,当时多为有桩单车。2014年起,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无桩共享单车逐渐取代有桩单车。在为人们带来便捷的同时,大量乱停乱放、占用公共道路、堆放如山的五颜六色的共享单车也正在“装饰”着我们的城市。

  人们以为共享单车会这样与我们见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大量共享单车却这样和我们见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享单车的强押金与预存款模式能够为企业提供丰厚的“资金池”、后期用户流量也可带来巨额广告收入及大数据商业价值收入等,这使得越来越多的企业盯上共享单车这块“肥肉”。但遗憾的是,很多企业只想着“吃肉”,却不管这肉有没有“骨头”。共享单车概念自被提出之初就一直饱受质疑:

  第一、共享单车与城市管理秩序之间存在冲突。以上种种图片已经说明问题。共享单车核心优势就在于“即用即停”,但这点在设计源头就与城市管理秩序相悖。让原本绿色环保的共享经济模式,却给城市“添了堵”。

  第二、市场投放、车辆购买、损耗运维等成本都相当高,但盈利模式单一且薄弱,入不敷出。以摩拜单车为例,其每月运营成本为4亿元,但营收仅有1亿元。企业为了维持运营,要么频繁融资,要么挪用用户押金,但显然这些都不是长久之计。

  第三、恶意破坏严重,维护主要靠“人性”。共享单车无人看管,破坏成本极低,而且难以追责到人。这导致撬锁、拆卸零件、刮划二维码、推车入河等恶意破坏车辆的行为愈演愈烈。对于普通用户来说,由此带来的是极糟的用户体验;对于企业来说,车辆和用户的双重损失导致企业陷入恶性循环。

  第四、交通安全隐患极大。当出现交通事故时,共享单车使用者是否正常骑行,如何判责,都存在极大不确定性。

  以上这些问题都应是共享单车企业在将它推到市场之前就应考虑周全的。但大多企业只站在本位吸金的立场,对共享单车商业模式的缺陷视而不见或“装糊涂”,盲目跟风孕育这个“婴儿”,使共享单车成为了社会的“早产儿”,这样作茧自缚终将导致企业被市场浪潮淹没。

  有人欢喜有人忧。2018年3月,小鸣单车成为首个宣告破产的共享单车企业,投放的43万辆共享单车,全部12元变卖,留下的“共享单车坟场”谁来处理;当初宣称要实现营收100亿元的小黄车,现在也真的快要“黄了”,小黄车一旦破产,十亿级的用户押金向谁声讨?……这等等一系列问题,在摩拜单车以37亿美元被美团收购后,似乎给出了隐含的答案:“剩下的事交给大人”。



  堆满了废弃共享单车的“共享单车坟场”(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享单车是一个新鲜事物,也被人们称作“新四大发明”。政府对这个“新四大发明”也处于善意的观察期。国内多个城市和地区也逐步加强监管,出台相应的整治方案和规则:

  2017年4月,上海和郑州测试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同年4月,《上海市规范发展共享自行车指导意见(试行)》向社会征求意见,《杭州市促进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发布;2017年5月,中国自行车协会宣布成立中国自行车协会共享单车专业委员会;2018年5月,北京多个城区布局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同年5月,交通运输部等10部门起草《关于鼓励和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发展的指导意见》,并公开征求意见;2019年5月,北京全市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整治活动,全面清理无序、违投、废弃的共享单车;2019年7月,一座双层共享单车立体停车器亮相郑州街头;2019年11月,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上《北京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草案)》提交一审,草案规定共享单车乱停,拟罚50元……

  共享单车电子围栏(图片来源于网络)

  

  双层共享单车立体停车器(图片来源于网络)

  



  共享单车推荐停车区域(图片来源于网络)

  可以看到,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正借助大数据平台等方式,逐步解决共享单车“扎推”、“添堵”的问题。作为普通市民,也作为共享单车便捷的享用者,我们不能视而不见,应当从自身做起,协助相关政府部门和企业,爱护共享单车、在推荐停车区域停放、将车辆整齐摆放、随手扶起“躺下”的单车等等,要经得起人性这场考验。

  呵护共享单车这个“婴儿”健康成长,不单单要靠市场“看不见的手”和政府“看得见的手”,更要靠我们每个人看得见的双手。


 

责任编辑:王大福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