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弹簧到减震器
1986年,改革开放第八年,如今的重庆巴南区还叫巴县。
在当时还显得很偏僻的巴县,23岁的张兴海揣着全家仅有的一点积蓄和他的梦想,开了一个小厂,专门生产弹簧,主要是给长安铃木微车配套座椅弹簧。厂很小,只有几名工人,说它是小作坊也不为过。
“那时候,内地改革开放的氛围远没有沿海一带热烈,但思想和观念已经形成,有人试水,有人缩手缩脚,我算是其中比较大胆的一个。”张兴海谈起了自己的创业历程。
“当时整个中国都在摸着石头过河,我办企业也是一样,小心翼翼地探索。”看似一根简单的弹簧,其中包含的技术也很不简单,特别是异形弹簧,力学原理、材质分析、形状设计等等,都是从无到有的研制生产,当时这方面的技术人员非常少,张兴海为了招技术员,曾四处寻觅,三顾茅庐地请人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张兴海的弹簧研制成功了,并接到了为长安铃木汽车生产座椅弹簧的订单。
随后,小作坊一步步变大。对国家大政一直保持敏锐的张兴海,留意到了一些明显的机会。
“非公有制经济得到了认可和政策支持,对我们办企业的人来说,是莫大的鼓舞和信心。”张兴海记得,一时间,各种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一般涌现。
随后,张兴海花了6年,将减震器做到了行业第一,公司规模逐渐扩大。公司自主研发出了第一代气囊后减震器,填补了国内市场的空白,大量出口,成为海外的“洋产品”。2002年,公司进入摩托车整车制造领域。
同时,张兴海想造汽车了。
得知央企东风公司有意找一家合作伙伴上马微车项目时,张兴海马上向东风表达了自己的合作意愿,很快获得答复并启动谈判。双方经过多轮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合资合作造车的共识。
6月27日,小康与央企东风公司各出资50%,宣布成立东风渝安车辆有限公司(后改为东风小康汽车公司),生产微车。国有大型汽车集团与民营企业联手混合制造车,这在我国当时的汽车业尚属首例。张兴海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为什么选择从做微车入手?张兴海认为,自己其实是顺势而为。当时,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老百姓有了微车购买力,也需要生产生活资料,小康便瞄准机遇,研发既可载客又能拉货的微车。张兴海记得,自己对研发提的要求是必须满足老百姓的需求,“做大一点,气派一点,安全一点,舒适一点,多拉多赚一点。”
从无到有,殊为不易。
小康的第一辆汽车研发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当时技术要突破现有汽车的水准,而我们又没有任何基础,难度可想而知,我们大量引进专业人才,不断对样车进行精雕细琢,有一点问题就重来,反反复复,不停地试错,不停地总结经验,最后终于成功。”张兴海回忆起来,仍觉唏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对乘用车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是时候瞄准下一个目标了。”张兴海思索良久,开始向乘用车领域进攻。
从乘用车到智能汽车
经过转型,由零部件到整车,由两轮到四轮,小康由汽车产业的配角转型到了掌控终端产品的主角。销售捷报频传,2016年小康首款超级汽车——超级都市SUV风光580上市,半年就实现销售8万辆。
2016年6月,张兴海的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对民营企业来说,做到上市,无疑是政府和市场对企业的一种肯定。也是从2016年开始,在产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公司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进入全面发力的发展阶段。
张兴海的发力目标是新能源汽车。这次,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为张兴海指明了方向。“国家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非常重视,企业也不能辜负国家的期望。公司为贯彻落实大数据智能化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全球布局智能汽车。”张兴海说。他作为新当选的全国人大代表,还在2018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智能网联汽车的一系列建议。
深耕智能电动汽车
对于智能电动汽车,张兴海的布局不仅在国内,更将目光投向了美国。
2017年初,张兴海拥有了在美国的办公室。这天,小康旗下设立在美国的全资子公司SF motors位于美国硅谷的总部大楼正式投入运营。
为何选择硅谷?张兴海说,美国硅谷是世界创新高地,那里以斯坦福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研发实力雄厚的顶尖大学为依托,云集了全球高科技企业,“我们要引凤筑巢,培育并形成智能电动汽车的高科技核心竞争力。”
随后,公司收购美国悍马民用汽车工厂、在硅谷发布多项技术领先的电动SUV、和百度签约共谋自动驾驶和车联网等领域发展、和阿里巴巴集团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开展全面合作,共同推进汽车产业的数字化、智能化、网联化的应用合作和产业化合作等,也成了水到渠成的事。
32载弹指一挥间,回顾整个小康造车史,亦是回顾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民营企业的发展史。“没有党的改革开放好政策就没有小康集团,更没有小康集团的今天。企业必须珍惜这种发展机会,踏踏实实去创业,认认真真谋发展。”
张兴海表示,下一步将致力于汽车科技与商业模式创新,以“推动汽车能源变革,创享智慧移动生活”为使命,致力于实现“成为全球智能汽车品牌企业”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