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龙窠上的母树大红袍是传说中的皇家贡品。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摄
▲今年6月初,五常市一处稻田。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李坤晟摄
【编者按】
从黑龙江五常市到福建武夷山市,相距2700公里之遥,而这两个县级市最有名的特产——五常大米和武夷岩茶的品牌价值则比肩而立。
今年5月9日,中国品牌建设促进会在上海发布2018年中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单。“武夷岩茶”以693亿元品牌价值排名第五,“五常大米”以品牌价值670亿元位居第六。
虽然同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品牌价值相近,但两地产业发展道路并不相同。五常大米将“稻花香2号”(以下简称稻花香)稻种奉为圭臬,全力打假亮真“求其纯”;武夷岩茶以“大红袍”品牌为先锋,精选肉桂、水仙等名枞“拼其精”。它们凭借“真山真水真风光”,赢得了“好茶好米好口碑”。
带着产业化之路何以不同、品牌价值如何实现等诸多疑问,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先后深入武夷山市和五常市,从产品到产业对比溯源,从产业到产权抽丝剥茧,探寻我国品牌农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产品故事:难考证的传说与仍健在的传人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刘荒、李坤晟、程子龙
自古以来,无论什么物件一旦成了“贡品”,就身价倍增。五常大米和大红袍茶亦不能免俗——“慈禧太后的米”“明朝皇帝的茶”等传说,不仅为之增添几分神秘,也让不少消费者掏腰包时,多了一层格外的心理满足。
早已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五常大米和大红袍茶,与传说中的那些“贡品”相去甚远,传承关系脆弱而模糊。两位与其渊源深厚的品牌“创始人”,为记者揭开了它们的“身世”之谜。
明清两代皇后的贡品
据载,1835年,吉林将军富俊组织一些朝鲜族人,在五常地区茫茫荒野上开垦水田,种植水稻。东北黑土地独特的气候环境,赋予五常大米香郁诱人的口感,很快被选为清朝皇宫的贡米。
相传,对饮食极其挑剔的慈禧太后,曾多次提起五常大米,以至于“非此米不能进食”。
据五常市壹百垧米业有限公司经理王世明回忆,十几年前一次新米上市,正赶上北京召开全国性重要会议,浓郁的米香赢得与会代表交口称赞。
彼时,负责运送24吨五常大米进京的车队,出发前还挂起横幅、放了鞭炮。一时间,五常大米名声大噪。
相形之下,大红袍茶的贡品传说更为久远。
明朝一位上京赶考的举人,途经武夷山时突发急症,腹痛难忍。武夷山天心寺一位老僧援手相救,将寺边岩石上采摘下来的茶叶沏泡成汤。举人喝过之后,不药而愈。
后来,这位举人高中状元,专程到武夷山感谢老僧,并请求采制一盒寺边岩茶进贡给皇上。回京后,听闻皇后腹痛成疾,卧床不起,他便献茶给皇后。果然,皇后饮过此茶后病痛立消。
皇上龙颜大悦,赐大红袍一件,命状元到武夷山封赏。状元奉旨来到武夷山九龙窠,命当地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帝所赐大红袍披挂在茶树上。从此,这几株茶树得名“大红袍”,成了年年进贡的珍品。
上世纪70年代,一段有关大红袍茶的外交佳话广为流传。传说,尼克松访华期间,毛泽东主席送他4两大红袍。尼克松一脸诧异,思忖一个东方大国领导人,礼节上居然这么小气。陪同会见的周恩来总理打趣道:总统先生,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看着尼克松更加迷惑不解的神情,周总理指着装有大红袍茶的精美罐子说:武夷山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只有8两,主席送您4两,正好是“半壁江山”呀!
身世鲜为人知的产品
传说中受封大红袍的6棵茶树,早已成为武夷山最著名的景观。以“大红袍”为名的茶叶,是武夷岩茶中最有影响力的品牌。
据武夷山市茶叶局局长邓崇慧介绍,九龙窠“大红袍”母树已经禁采多年,现在市面上出售的武夷山大红袍茶,主要是以拼配为主的商品大红袍。如果从概念上来说,还有母树大红袍、品种大红袍、纯种大红袍以及作为商业品牌的武夷山大红袍等说法。
被誉为“大红袍之父”的陈德华告诉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在武夷岩茶的定义里,九龙窠大红袍即母树大红袍,和铁罗汉、白鸡冠、半天妖一样属于名枞,照辈分只能算孙辈,还算不上一个品种。
1985年初,时任武夷山茶科所所长的陈德华获悉,一家惠安茶庄制作了名为“大红袍”的小包装茶。他想,大红袍明明是武夷山的茶树,为什么我们自己不把这个品牌做起来?
于是,陈德华从茶科所1万斤茶叶中,精挑细选300斤茶叶,按每盒15克的标准制出1万盒小包装茶,并取名“大红袍”。从此,岩骨花香的大红袍茶一炮打响,大获成功。
“再没有过这么好的大红袍,那真正是百里挑一、优中选优啊!”78岁的陈德华在自己的茶庄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慨叹道。当年,他所精选的武夷岩茶有几十个品种,但除了名称之外,没有一芽茶叶来自九龙窠大红袍母树。
早在1964年,福建省茶叶研究所曾派工作人员来武夷山,剪下九龙窠母树大红袍枝条带回研究。1985年11月,陈德华终于觅得机会通过私人关系,将5株大红袍茶苗从省所“引种”回到武夷山茶科所。此时,母树大红袍才真正“落地生根、开枝散叶”,最终成为前述的品种大红袍,这是后话。
无独有偶,传说中慈禧太后念兹在兹的五常大米,无论稻种还是口感,都已无从考证了。现今“米中翘楚”的五常大米,则与当地一位叫田永泰的老人密不可分。
今年81岁的田永泰对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回忆,1991年,他在龙凤山乡的稻田里,意外发现12穗自然变异的水稻。经过两年精心选育,稻种“五优稻1号”终于面世。这种有别于东北传统圆粒大米的长粒米,不仅口感好,做饭也香。五常大米品牌正是从它开始起步的。
2000年,田永泰在“五优稻1号”的稻田里转悠,突然“闻到一阵香气,仔细一找,发现一穴又黑又黄,长有斑点的稻子,竟然连种子都是香的。”他从来没见过这么香的稻米。这种稻米口感十分柔软,香气四溢,连叶子和稻花都散发着香气。
屡获幸运之神垂青的田永泰喜出望外,当年入冬就带着500粒种子到海南繁种。后来,种子管理部门依例将之命名为“五优稻4号”,而稻农们更喜欢称其俗名“稻花香2号”。
现在市面上最受热捧的五常大米,就是“五优稻4号”。
产业视角:五常米的隐忧和大红袍的从容
不论是田永泰在稻田里闻出来的五常大米,还是陈德华托“大红袍”之名挑选的武夷岩茶,都已衍生出品牌价值数百亿元的庞大产业。
除了一掷千金的豪客,普通消费者并不计较他们喝的大红袍茶并非纯种。因为他们根本不会奢望:喝上传说一年仅产8两的大红袍茶。
与之相反,虽也号称贵为贡品,五常大米每年数十万吨的产量,让消费者觉得自己有这个口福。人们担心的是从超市里买回的五常大米不够纯正,甚至认为,市场上买不到正宗的五常大米。
事实上,消费心理的差别折射出了两条不同的产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