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双11”后遗症 物流末端服务打折扣
发布时间:2017-11-22
文章来源:北京商报
分享到: 收藏
  北京商报讯(记者 吴文治 赵述评)“双11”、“黑五”网购狂欢接踵而至,物流高峰运行之下,末端配送服务的矛盾被集中凸显出来。本月中旬,杭州余杭青枫墅园一期的快递柜上,被人为写上了带有刺激性的言语,居民因此感到恐慌。此外,河北省邢台市的张女士因快递延误给自己带来了不可预见性的损失,但企业索赔金额低于自己的预期。分析认为,末端配送尚且难以实现智能化,庞大的包裹数量依旧需要人力进行化解,因此物流企业会临时增加人手,但相关的人员培训无法及时跟进,一些问题会集中突显,末端的服务质量难免打折扣。

  根据联商网11月21日的信息显示,因顺丰速运末端配送的时间延误,河北省邢台市的张女士没有及时收到客户发来的70多万元的业务订单,收入损失7万元,顺丰速运表示愿意为张女士提供1500元的补偿,但未达到张女士的预期。对于此事,顺丰速运方面回应称,预期收益属于不可预见性损失,一般不支持赔偿。顺丰将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尽快解决此事。

  物流企业在末端环节中,难以化解的矛盾还体现在快递柜方面。在联商网的报道中,杭州余杭的一处快递柜上被写上了带有针对“双11”期间投诉的威胁性言语。企业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回应称,总部已联系当地的网点和公安对此事进行了处理,已经清除了快递柜上的刺激性词汇,并将针对所有快递员进行相关的培训,也会在App中进行线上培训。

  上述事件虽为个例,但也反映出物流企业在管理机制以及快递员素质方面较为薄弱,物流企业需要不断优化加强管理。一位不愿具名的物流行业从业者表示,往年“双11”需要长达一个月才能将所有订单完全出库,今年“双11”出库时间缩短至一周。分拣、运输智能化不断缓解着物流企业的压力,但上述从业者也直言,末端配送尚且难以实现智能化,庞大的包裹数量依旧需要人力进行化解,因此物流企业会临时增加人手,但相关的人员培训无法及时跟进,一些问题会集中突显,末端的服务质量难免打折扣。   本报记者 吴文治 赵述评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