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电影的创作不同于此前两部作品。首先在时间跨度上,《建国大业》表现的是五年,《建党伟业》是十年,《建军大业》只有一年。其次在核心人物上,《建国大业》是“双雄斗”的模式,《建党伟业》分散一些,《建军大业》则明确地以毛泽东、周恩来、朱德三个主要创建者为核心人物进行描写。这三个人物对人民军队的建设功不可没:周恩来串联兵运,苦心经营;毛泽东发动农民,建立以农村和山区为基础的根据地;朱德力挽狂澜,在兵败如山倒的局面下挽救了军队,保留了火种。几年前刚开始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我们一起讨论人物的选择和定位,有这样几句话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没有润之(毛泽东),就没有山峦叠翠中的一方天地;没有翔宇(周恩来),就没有啸聚洪都的数万义士;没有玉阶(朱德),就没有驰骋南国之工农铁流。要表现人民军队的创立过程,这三个人物是核心人物,这部电影能否做好,关键在于这三个人物能否塑造好,正是他们在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头,以异乎常人的大决心、大勇力、大智慧,影响甚至可以说是扭转了历史的方向,成为了时代的中流砥柱,最终创建了人民军队。
《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和《建军大业》这三部重大历史题材作品,迄今为止算是有了一个相对圆满的收官。三部作品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建国大业》讲的是结果,是胜利;《建党伟业》讲的是缘起,是由来;《建军大业》讲的是成因,是斗争。在《建国大业》和《建军大业》中,毛泽东都有一句同样的台词:我们共产党人,就是从这样的失败中走出来的。事实也是如此,共产党人擅长从失败中汲取经验教训,走向胜利。我们这些年主旋律电影的探索,也是这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建国大业》证明了主旋律电影收获好的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有好的经济效益;《建党伟业》证明了这样的主旋律电影模式可以在商业上进行复制和迭代;《建军大业》则是对这一模式和形态的延伸探索。这三部曲的实践,证明了一个道理,中国主旋律电影的发展和我们民族的建军大业一样,是一个不断进取、不断探索、不断进行自我革命的历程,我们不必斤斤计较于一城一地之得失,不要只把目光放在眼前。每件事情都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在前进,胜利就终将属于我们!
韩三平(电影《建军大业》总策划、艺术总监)
《 人民日报 》( 2017年07月28日 2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