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千年端午 弦歌不断
发布时间:2017-05-30
文章来源:新华社
分享到: 收藏
  新华社北京5月29日电题:千年端午 弦歌不断

  新华社记者

  五月初五是端阳。

  粽叶香飘四海,百舟竞渡风流。一个个千年习俗在节日期间迸发、传承……

  作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节日,端午节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热情向往,越来越焕发出时代的“味道”,彰显“国际范儿”。

  时光流转 千年弦歌不断

  “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熬煎”。端午时节,在声声《粽子歌》中,屈原故里湖北秭归的老老少少又开始张罗着泡糯米、包粽子,只见青青的箬竹叶包裹着雪白的糯米和红枣,蒸出满屋满街的清香。

  “在秭归,正宗的屈乡粽子必须用两片箬竹叶,只放一颗红枣,包成三角形。”63岁的汪育兴说,祖辈们告诉她,两片翠绿的箬竹叶代表两袖清风;一颗红枣意味着忠心赤胆;白色的糯米则寓示着高洁如玉的品格;三角形的外观则是说屈原人品棱角分明、刚直不阿。

  时光轮转千年,古老的端午习俗早已跨越荆楚,流传神州。

  29日,山东省胶州市高二学生陆云泽的早餐是红枣粽子和红皮鸡蛋。“‘粽’与‘中’谐音,枣粽的谐音为‘早中’,希望孩子明年高考能金榜题名,取得好成绩。”小陆的母亲杨女士说。端午正值毕业季,小小的粽子包含着父母对子女的殷切期盼。

  在南粤大地,不仅有插艾草挂菖蒲驱魔去鬼、佩香囊驱邪避瘟、雄黄“画额”祛病延年的端午习俗,还少不了为龙舟竞渡准备的龙船茶、龙船饼、龙船饭。这些自古流传下来的端午食谱不仅承载着饮食文化,还饱含着浓浓的乡情。

  在秭归屈原祠广场前,绵延近600年历史的骚坛诗会正在进行,在浙江嘉兴打工的秭归籍草根诗人宋小铭特地请假赶赴这场诗会,“秭归的诗人最懂橘颂,诗中的橙香最牵梦魂。”他说。

  一枝一叶“粽”关情。无论是吃粽子、喝龙船茶,还是插艾草、赶诗会,传承千年的端午习俗,早已存续于人心,存续于民族的文化基因之中。

  千帆竞渡 民族精神基因永续

  “弯腰,大袅,哟喂!”伴随着响亮的号子,龙舟如离弦之箭破水而行。这是端午时节广州市东乡村的村民扒龙舟比赛的场景。

  赛龙夺锦,是力量的象征,更是中华儿女精神风貌的体现。这项充满浓郁民俗文化的群众性竞技活动,蕴含着中华儿女勇往直前、坚毅果敢和团结奋进的精神基因。

  龙舟的号子响起,四散的族人必千里赴约,执桨行舟。在李白笔下“桃花潭水深千尺”的安徽省泾县桃花潭镇,自4年前由当地政府主办“桃花潭龙舟赛”之后,赛龙舟由民间竞技升级为正式的体育赛事。当地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更高,每到端午,外出打工的村民纷纷回乡参赛。

  “桨作蛟龙腿呀,旗是那蛟龙头。江上搏来浪里斗,不夺头名不罢休……”在广州珠村,孩子们约5岁就和龙舟手一起登舟踏浪,小手和大手共同握着桨跟着鼓点一下下划向珠江。

  龙舟竞渡不仅在江河中赛风流,这项包含民族气质的运动在传习中多样发展,出现了在池塘里划,在海上划,甚至在岸上赛旱龙的热闹情景。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所所长万建中认为,通过竞渡培养齐力协作的精神,和勇立潮头的价值追求,对于当下人们工作和生活都有启示意义。

  中国端午 走向世界的文化

  来自香港的李伟民夫妇特地在端午时节,回到奶奶生活的广州三元里村。龙舟赛,让他无比回味童年时光。

  “龙舟把全村的人凝聚在一起。龙舟的鼓点响起,仿佛就是和着血脉在跳动,深深烙在我们生命里。”李伟民说。

  25日,在湖南常德,来自常德与德国汉诺威的19支龙舟队展开了友谊竞技。“通过这样的活动,加强中德两国民间的沟通,就是比赛最大的意义。”德国汉诺威龙舟队队长克里斯汀介绍,赛龙舟这一端午节传统活动早在1989年就传入德国。

  端午文化早已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中山大学民俗学家叶春生教授介绍,端午节划龙舟的习俗全国各地都有,不单汉族,很多少数民族地区如贵州清水江少数民族地区也很兴盛。日本、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也有,近年来更发展为一项国际赛事。龙舟运动遍及五大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很多人都参与的运动。

  湖南省汨罗市原文联主席甘征文认为,端午节内涵丰富,习俗迷人,很多国外游客也来汨罗赛龙舟、包粽子,“这个传统节日越来越具有‘国际范儿’。”(记者王自宸、黄浩苑、史卫燕、陈宇箫、周畅、朱丽莉)

责任编辑:美杉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