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中国制造的出路就是迈向高端”
“修炼”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内功”,开拓中国制造新空间
发布时间:2017-04-28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据新华社济南4月26日电(记者韩洁、张志龙)昔日无技术、无人才、无产品的“三无”制造业缘何10年后打破国外技术垄断?遭遇发展低点的大型制造业如何逆境突围?传统低端制造如何“另辟新径”走差异化发展之路?

  伴着一季度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春风,记者近日走进多家制造企业,不同企业故事传递出共同的振兴“中国制造”声音:不迈向高端,就没有出路。

挺过冬天,关键要在坚持创新中“修炼内功”

  尽管是周末,在山东潍坊市的潍柴物流园里,从全国各地赶来等待购买发动机的卡车,依然排起了长队。

  “从春节前发动机就供不应求,每次过来进货最快也得两天,春节后到现在这个感受更深了。”西安客户连建峰的话道出了市场的热度。

  数字更具说服力。今年一季度,潍柴集团汇总营业收入突破500亿元,同比增加86.4%;利润增长126.6%;利税增长107.9%,率先在国内发动机行业内实现V形反转。

  “市场回暖得益于国家稳中向好的经济形势,以及越来越严格的限制超载法规标准。”潍柴动力执行CEO张泉说。

  潍柴动力副总裁李绍华清楚记得,2014年、2015年阶段,受经济下行压力等因素影响,潍柴营收增速曾降至近年来最低点,企业发展和结构调整面临更大压力。

  2015年推出国内首款13升发动机,引领中国重卡向“500+”大马力升级;2016年底与神华集团共同开发大型矿用卡车发动机及相关零部件……逆境下,潍柴坚持通过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细分市场开拓等“修炼内功”举措,应对发展的寒冬。

  “制造企业唯有提升创新能力,提升产品品质,才有出路。”今年一季度产销两旺的局面,让李绍华对未来更有信心。

“核心技术不掌握,大头利润就被别人拿走了”

  走进位于山东潍坊高新区的盛瑞传动股份有限公司,正赶上这家企业从4月15日开始停线两个月改造生产线。改造后,企业产能将从目前年产15万台提升至25万台。加上年底还将开工建设一条年产30万台的新生产线,企业年产能将扩至55万台。

  盛瑞产能大踏步向前迈进,得益于市场对这家汽车变速器厂商的认可。

  这家2003年从国有柴油机零部件厂商改制而来的民营企业,为摆脱最初无技术、无人才、无产品的“三无”局面,2006年开始转型升级,引进国外先进理念,开始了世界首款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的创新研发之路,迈向制造业更高端。

  “2007年我们正式开始做8挡自动变速器样品时,国内市场主流产品是4挡变速器,高端的8挡自动变速器基本都被日本和德国企业垄断。”盛瑞自动变速器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李卫强对记者说。

  李卫强介绍,我国汽车制造业很多核心技术掌握在国外厂家手里,如电子技术、发动机、变速箱、整车控制等都是国外技术。“核心技术中国制造不掌握,大头利润就被别人拿走了。”

  从2010年做出实验室的第一代样机,到2012年实现第一代样机国产化,如今盛瑞自主创新的前置前驱8挡自动变速器已开始在一些品牌汽车中应用。在研发创新路上奋斗10年的盛瑞也因这项技术获得2016年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目前我们正在积极建立产业园,几家关键零部件供应商都表示想进驻。”李卫强说,从零部件创新到全产业链创新是中国制造未来发展的大方向,在创新转型路上“只能向前走,没有回头路。”

“差异化道路将为中国制造‘另辟新径’”

  见到记者前来调研,山东圣和塑胶发展有限公司财务总监翟新荣迫不及待地拿出公司最新研发的一款可降解薄膜——双向拉伸聚乳酸(BOPLA)膜。这款由淀粉基拉伸而成、超透明的薄膜,被业内视为最新的绿色环保产品。

  “目前公司正在积极和国家邮政局以及阿里巴巴推进可降解的胶带以及可降解快递袋,替代国内大量使用的不可降解产品,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翟新荣说,公司已推出样品,并将携手行业协会一起推动可降解胶带国家标准的制定。

  传统包装薄膜行业由于进入壁垒不高,产品往往同质化严重且附加值较低。然而,圣和塑胶从生产线的自主设计,到差异化产品的自主研发,避开了传统行业的弊端。

  在圣和塑胶的产品展示柜中,从异形瓶体收缩膜,到“易拉罐”上的新型可降解食品安全盖片;从高端手机膜,到钢板覆膜、可降解薄膜,印证着这家年产值2亿元左右的成长型制造企业不断提升产品附加值的探索之路。

  翟新荣说,差异化道路将为中国制造“另辟新径”,中国制造的未来不能靠价格,而要靠研发、技术和服务打造高附加值产品。

责任编辑:子京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