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挂号一次是7块钱,自己交5块,现在挂号一次得20。我一礼拜至少针灸3次,挂号的花费确实涨了。”陈阿姨告诉记者,自己对“医改”后的价格变化有明显感受。同时她也表示,感觉今天在医院挂号“比以往容易一些”。
4月8日,北京市3600多家医疗机构启动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取消挂号费、诊疗费和药品加成,设立医事服务费。其中,多项改革政策涉及到老百姓看病支出费用的变化。医改实施三天来,究竟给患者看病的体会带来哪些改变?记者走访北京中医医院,实地探访了医改三日后的景象。
陈阿姨的挂号单显示,医院收取医事服务费60元(人民网陈孟 摄)
部分医疗服务项目调价 患者称有心理预期
除了医事服务费亮相以外,此次北京医疗改革实施方案中,优先调整了5类435个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包括中医医疗服务类(针灸、推拿等)96项。在北京中医医院,部分治疗项目的价格调整比较明显。
和陈阿姨一样,今年65岁的杨阿姨也是每周来医院针灸多次的病人。10日当天,她所用的针灸项目价格比之前涨了五倍多。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中心副主任刘存志向记者介绍,杨阿姨使用的普通针次原来的价格是4块钱一次,医改后变为26元一次。但对医保患者而言,由于可以报销百分之九十,实际感受到的变化不大。
对于这一价格调整,杨阿姨称自己来医院前已有心理预期,且能完全理解。
“一个煎饼还不止4块钱呢,原来4块钱一次的针灸费,跟医生的医疗技术真的是不能匹配的,”杨女士对记者说,“针灸大夫药学多少年才能出师?如果按照以前的价格标准,以后谁还愿意学针灸呢?”
杨女士说,以前医院针灸科总是人满为患,今天明显少了很多。“以前人多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医生技术好,二是医疗费用较低。我觉得提高价格对针灸技术和医生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根据北京市政府近期印发的《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按照“总量控制,有升有降”的原则,改革将保持全市医疗费用总量基本平衡,价格水平“一升两降”:一方面上调了床位、护理、一般治疗、手术、中医等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另一方面,降低了CT、核磁等大型设备检查项目价格,降低了药品价格。
对于接受项目检查的患者,则能直观感受到就医费用的下降。10日下午,刚做完CT的患者余先生告诉记者,自己做CT的实际花费为124元,他认为这个价格比较让人满意。对于新增的医事服务费,余先生说此前已经有所了解:“北京协和医院之前已经试点医药分开,我去那里看过病,已经接触过这种收费方式,觉得价格也在能承受的范围内。”
构建分级诊疗 三级医院门诊量同期减少
根据《方案》,此次重点改革任务之一是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分级诊疗政策体系,健全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逐步实现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记者10日从北京市卫计委了解到,医改三天来,监测的221家参加医改的三级、二级和部分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急诊量达117万人次。4月9日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8.1%,其中,三级医院门急诊量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11.1%,二级医院减少3.4%,一级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增加11.9%,以上变化符合构建分级诊疗要求。
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向记者介绍,截至10日中午12点整,北京中医医院医改当期总诊疗人次下降4.82%,但普通号同比增长7.42%,知名专家号同比增长34.82%。另一方面,药品收入下降4.49%,中成药收入下降24.94%,针灸收入上涨23.45%。
这组数据表明,医院补偿机制的转换,有助于更合理地体现医护人员的技术劳动价值,推动分级诊疗。刘清泉认为,这一就诊结构的变化更加符合三甲医院的定位。
“这次改革是推进分级诊疗非常好的抓手,”刘清泉对记者说,“病情稳定的慢性病患者,更适合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获得服务。而三甲医院应该着力解决复杂病、疑难病,在必要时刻抢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