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日本人说”,建立中国标准
2号线的建设还依赖日本技术,经过艰苦研发,3号线通车时,重庆单轨95%以上的轨道设备已实现国产化
2000年,沿嘉陵江畔修建,穿越著名解放碑商圈的重庆轨道交通2号线终于上马。
当时,国内没有跨座式单轨的制造基础,作为业主方和建设单位的重庆轨道交通集团“两眼一抹黑”,不知道从何入手,只能从技术成熟的日本日立公司引进单轨交通技术和设备。
2号线的建设进展还算比较顺利。但因为引进了日本的技术和设备,无论是车辆,还是轨道梁、道岔等核心技术,一切都要按照日本的标准和规范来操作。当时,日本日立公司还派了技术顾问到重庆进行技术指导,那时大家相互之间说得最多的就是“日本人说、日本人认为、日本人不同意……”
2号线顺利建成后,运营效果非常好,破解了不少山城市民的出行难题。但是,烦恼也随之而来。“进口设备好是好,但长期下去,一旦被人拿住,小命儿就没了。”当年重庆市一位领导的这一句玩笑话,让重庆轨道交通人清醒:关键核心技术不能长期受制于人,必须尽快实现国产化。
受制于人的滋味不好受,何希和感触颇深:“哪怕是受电弓滑板这样很小的一个零部件坏了,都必须从日本进口,价格高达3000多元,成本简直高得吓人。”
于是,为摆脱受制于人的尴尬局面,重庆在引进日本技术的同时,对引进的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后的再研发,组织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铁科院等10余个单位,对车辆、轨道梁、道岔系统、车辆转向架等核心技术展开国产化科研攻关,研发成果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经过十余年的艰苦研发,随着轨道交通3号线通车运行,重庆单轨95%以上的轨道设备已实现国产化,取得100多项专利,总体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一举打破了日本等国家的长期垄断。
如今,重庆单轨交通运行里程已达98公里,车辆已投用超过700辆,日均客运量超过100万人次,已成为世界上运营里程最长、运营车辆最多、客运量最大的单轨交通系统。
与此同时,跨座式轨道交通系统原本只有四节编组车辆,只适合中小运量。重庆则根据市场需求,相继研发出六辆和八辆编组的新型车辆,将跨座式单轨升级为适合中大运量的交通系统,大大拓展了其市场空间。近期,重庆还研制出可实现无人驾驶的单轨列车,车辆的智能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目前,重庆已形成投融资、设计咨询、建设管理、运维管理、工程施工、车辆和系统设备供应及人才培训等完整的单轨产业链条,建成了全国唯一的,也是最大的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产业基地,与日立、庞巴迪并列,位居全球单轨交通车辆制造企业三甲,并因此成为国际上城市轨道交通车辆十大制造商之一。截至目前,已实现新增产值超过100亿元,未来的发展目标是突破1000亿元。
不仅如此,作为后来者的重庆,还成为了世界首个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的创建者。
2013年4月,泰国和印度的两家施工企业专程来到重庆,提出希望由重庆轨道交通集团会同有关单位编制完成的三个中国国家标准翻译成英文,供他们参照使用。
这是因为,当时国际上还没有成熟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国际标准。即使是较早建设单轨交通的法国、德国和日本,也没有建立成熟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只有重庆在全世界率先建立了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
这三个标准分别是《跨座式单轨交通设计规范》《跨座式单轨交通施工及验收规范》和《跨座式单轨交通车辆通用技术条件》。这些标准均由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重庆市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等单位,在总结重庆轨道交通2、3号线建设经验和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反复论证和修订完成。
“由于建立起了国际上首个单轨交通标准体系,我们的跨座式单轨交通及其产业在国际上具有先进性,奠定了重庆跨座式单轨交通产业立足重庆、辐射全国、走向世界的基础。”何希和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