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连续九年位居全国最大的城市消费市场地位。1月22日,据北京市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次迈上新台阶,突破1.1万亿元大关,达11005.1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十三五”开局之年“开门红”。12月当月实现社零额1100.7亿元,同比增长9.7%,继11月之后再创史上最大单月零售额规模。同期,北京市商务委员会主任闫立刚第一时间解读了这一数据,并给出了北京商业领域接下来一年里的发展风向。
后劲儿足成看点
闫立刚表示,从全年的商业服务业、内贸工作看,运行指标低开高走,圆满收官;推动疏解提质并行。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来看,2016年一季度北京只增长了2.2%,半年时同比增长3.8%;1-9月同比增幅为4.8%,这与市政府下达的6.5%左右的目标有很大差距。1-11月,北京实现零售额同比增长6.1%,特别是11月,同比增长达到13%左右,达到1099.3亿元,创下单月最高销售额;201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次迈上新台阶,突破1.1万亿元大关,达11005.1亿元,同比增长6.5%。在商业服务业中,消费的贡献率达70%左右。2016年,按照全市统一部署,商业服务业要坚持疏导与提升并举,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品质提升。北京疏解专业市场、物流中心149个,新建1700个商业便民网点,生活性服务业连锁化率全市提高5.2%,城六区提升了5.5%,在全国率先建立了生活性服务业标准规范的体系。2017年,北京的商业服务业工作要继续贯彻北京核心的功能定位。
融合发展成趋势
闫立刚认为,从2016年商业消费发展趋势看,北京商业消费呈现了融合的趋势,包括商品消费和服务消费的融合,业态的融合、跨界融合和跨模式融合。
在北京最为明显的融合是业态的融合,目前在多个社区出现的社区商业服务业综合体,充分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例如新建设的东单菜市场,引进品牌商业企业,既有蔬菜肉蛋,又有家政服务等业务。据闫立刚介绍,北京2016年共建设了20个类似的综合体,方便老百姓生活。
另外,商业与旅游、文化、体育、金融等跨界的融合,促进了商业和融合的行业共同迅速发展。目前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支付宝和微信支付,让人们摆脱了对现金的依赖。2016年线上、线下网络消费与实体商业融合发展也是一个亮点,北京新建了15家O2O的跨境进口商品直营店,成为消费升级的新去处。
不能忽略的是,北京作为首都,与央企融合抱团发展也是北京融合发展的优势之一。据闫立刚介绍,在他走访了在京的79家央企后,发现了90个合作项目。“这样既是我们为中央服务,也是我们发展自身很大的动能。这方面大家也可以来相互地抱团发展。”闫立刚表示。
不过,闫立刚强调,在融合发展的阶段不能丢了主业,不仅不能丢,还要用工匠精神,极致的思想做强主业。“百货业态,超市业态,便利店业态,最后不能做得四不像,否则可能被别人超过,甚至被吃掉。”
互联网+商务大有可为
互联网+商务将是北京商业重点培育的领域。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实现总消费2万亿元,比上年增长8.1%。其中,网上销售是零售额增长的主要带动力,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企业实现网上零售额2049亿元,增长2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18.6%,拉动全市零售额增长3.3个百分点。
“互联网+商业服务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模式,像电商、跨境电商、C2C、B2C、F2C等,电商带动力在47%左右,6.5%的增长将近一半是电商的增长。” 闫立刚认为,“但是电商的发展并不稳定。所以发挥电商的作用是一把双刃剑。”
数据显示,北京市零售额2016年一季度增长只有2.2%,其中电商一季度增长为负的2%。年底的增长速度在20%左右。
同时,移动互联网能够进行客户分析,对推动商业的发展也是新动能。对政府来说,“互联网+”也可以促进放管服的结合。比如说执法过程当中,通过互联网实现了食品追溯体系,目前可以对1024家肉类加工网点进行追溯。
开启“商品为王”
闫立刚认为,市场、渠道、客户、模式、商品、服务等是商业服务业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因素,这些因素都非常重要,但对经营者来说永恒不变的是商品和服务。
“要抓住商业、服务业发展的牛鼻子,或者讲供给侧改革,培育新的动能。这个牛鼻子就是商品和服务”闫立刚表示,“市场是经营服务的舞台,不管互联网电商还是传统渠道都是经营服务的手段,客户是服务对象。模式渠道也会根据科技的变化发生变化,企业也会根据消费者的不同把商品定位。但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丰富商品和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是商业永恒的主题。”
中国购物中心产业资讯中心主任郭增利认为,随着电商的发展,原有商业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被打破,渠道被逐渐弱化。同时,消费者需要的体验越来越重要。服务成为区分企业好坏的最重要的标准。
闫立刚表示,“商品和服务就像空气和水一样。平时对他没有感觉,但当猪肉被污染,白菜涨价了,大家就会变得非常敏感,这些都是老百姓不可或缺的”。
结构升级推动连锁化
北京的消费市场规模大,结构升级也很快,但还存在短板连锁化规模、质量还不够,有待进一步提高。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2016年北京每百万人拥有便利店的数量是136个,而在上海这个数值是189个,深圳是386个。北京距离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差距更大,日本的这一数值是455个。另外一组数据更令人担忧。2011年,北京的规模以上连锁企业连锁化率是35.6%,但到了2016年底,却下降至29.1%。上海从2011-2016年连锁化率基本稳定在35%左右。
郭增利表示,北京从业态丰富度和连锁化水平上与上海存在一定的差距。“北京的连锁品牌数量不少,但做大做强的不多,并且对外来企业的吸引力偏弱。”
闫立刚就此表示,“目前,北京的城市街道拆墙打洞、小贩游走、无照无证经营等情况的存在,就是因为品牌的连锁企业布局还不能满足老百姓的要求。所以现在不光要疏解,还要与提升并举。这需要实现动能转化,把不规范的企业疏解,让品牌化、规范化的企业补充进来”。
目前,北京市拥有中华老字号117个、北京老字号63个,这些老字号广泛分布在食品、餐饮、中医药、零售、居民服务等20多个行业。2017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北京要实施提高生活性服务业品质行动计划,建设提升1000个便民商业网点,推动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
资料显示,2016年共疏解区域性的商品专业市场和区域性的物流中心149个,新建各类商业便民网点1700个,其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二商集团2017年新增50辆直通车,将进入200-300个社区,这些直通车配置冻品、冷藏、常温多温层,在规定时间内进入社区销售新鲜食品;此外,还将包括四道口西冷市场、锦绣大地市场等10个专业市场转化成分拣中心,可直接为社区机关团体提供集体配送。
北京商报记者 吴文治 李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