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爱网购就爱现场体验的消费者,或许在“双11”期间无动于衷,却发现被紧接着上场的“双12”圈粉。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支付宝口碑“双12”首日,全国共计有4900万人走上街,不带钱包、用手机搞定吃喝玩乐,北京参与人数为220万人,热情指数全国排名第三,次于上海和杭州。除了单纯的打折、促销、引流,这场线上与线下紧密联姻的“双12”购物节,正在潜移默化地改造传统商业。
购物热情高,“买空”店铺
“赶紧拿两瓶洗发水,返的钱咱明天买菜正好能用!”周六上午一早,家住红庙附近的严奶奶和老伴就踩着点冲进了刚刚开门的京客隆甜水园店。前一天晚上,严奶奶已经让儿子给自己的手机装上了支付宝软件,绑定了银行卡。这一切准备,都是为了参加从周六开始的“双12”活动。
年近古稀的严奶奶并不是网购一族,但却被这个“线下版双11”的“双12”给吸引了。在这一天,只要她用支付宝支付,就能在这家京客隆超市享受“买30返30”的满减活动。
五折、满减、抽奖……不仅仅是商超,从周六开始,便利店、餐厅、购物城甚至街边的栗子店煎饼摊,都加入了热闹的“双12”活动。
虽是寒冬腊月,消费者逛超市、吃大餐、看电影……热情高涨。在这样的购物热情下,昨天晚上,老莫西饼店没到闭店时间就早已被“抢”光了货架上的所有商品。
除了传统的打折、满减,借着移动支付的东风,不少传统商家还尝试起“包下地铁发红包”、“网红带你逛商场”等新鲜的互动玩法。
数据显示,除了网店传统节日的“双11”,线下商家也开始拥有属于他们的购物节——“双12”。过去3年,参与“双12”的线下商家数从2万逐年蹿升至100多万,覆盖范围从原来的餐厅超市延伸到了影院、健身房、加油站、美容美发等全场景。而在北京,今年参与支付宝口碑“双12”的本地商家超过3万家。
线上大数据成线下“法宝”
付款用现金,发优惠券要靠小传单,办会员卡要填一大堆资料,点菜要扯开嗓子喊服务员……再过几年,这样的情况可能都要变成老黄历了,越来越多的东西正在互联网化,变成用户手机里的一个小功能。而这些改变,换来的结果,是商家们能赚到更多的真金白银。
一提到“烤串店”,很多人会联想到男性消费者。然而,刚刚过去的周末,一家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群的烧烤店却“人满为患”。
“一直以为店里的主要消费群是25岁到35岁群体,看了后台大数据才知道,其实18岁到25岁时尚人群才是我们最主要的顾客群。”这家名叫“串亭”的串店创始人戴云章说。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喜欢通过数据来发现商机。今年上半年,串亭接入支付宝口碑系统。通过支付宝买单所积累的会员,他分析出自己的会员女性占比60%,以“90后”为主,而且对日料感兴趣,于是,他在餐厅推出了日料新品。同时,不同于一般日料人均200多元的定价,戴云章把价格定在了120元到130元,结果新品上线后,餐厅销量上涨了30%,客人回头率也提高1倍多。
在大数据的支撑下,烤串和日料这个看似八竿子打不着的组合,“混搭”出了实实在在的效益。
与几年前传统商业对线上力量颇有忌惮不同,如今,越来越多的线下商业体正借助线上的力量,改造传统商业。
在金鼎轩北京财富中心店,这个300平方米的门店原本需要配置服务员16名。引入支付宝口碑的扫码点餐后,只需要配置12名服务员,同时翻台率提升了近30%。由于减少了4名员工,这家门店一年预计节省人力成本20万元。在西单大悦城,以往,商家要积累会员耗时耗力,积累的客户姓名、手机号、地址等信息还往往不准确。然而,通过移动支付,北京西单大悦城3个月就在几乎零成本的情况下积累了40万会员。
“土豪”在朝阳,“吃货”在海淀
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根据支付宝口碑“双12”首日数据,“朝阳群众”在“双12”活动首日人流量最多,消费能力最强,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23%。事实上,作为外事活动最多、商圈最集中的区域,朝阳区坐拥三里屯、国贸等重要商圈,消费能力全市最强。
“土豪”集聚朝阳,但北京的“吃货”聚集地却是在海淀,一周中去餐厅超过5次的用户在海淀最多,是大兴区的10倍多。
“吃吃吃”是北京老百姓的最爱也有数据的佐证,北京市民“双12”期间超市消费偏好中人气单品前五名全是食物——冷藏酸奶、西式糕点、牛奶、薯片和酱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