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人工智能崛起 移动互联网没机会了吗
发布时间:2016-11-22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收藏

  11月15日,浙江嘉兴,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300余家中外互联网企业各展所长。

  在刚刚闭幕的第三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搜狗公司CEO王小川在移动互联网论坛上秀了一把黑科技——在演讲中,通过机器语音识别同步中英文翻译,他身后的大屏幕一直滚动出现中英双语的字幕。在此之后,人工智能的机器能否取代同声传译等工作的讨论不绝于耳。

  同声传译员王雪已经被好几个人问了这个问题。这一次,连她自己都觉得,自己的职业受到了威胁:“嗯,我就要失业了。”

  “以前我不相信大数据,现在越来越相信了。”她认为,除了文学类的创造性翻译以外,其他大多数翻译工作,只要基于足够量级的数据库都可以由人工智能取而代之。“例如谷歌的机器翻译在某些领域已经基本可以取代人类了。”

  从刚刚工作两年的同声传译员,到科技大佬李彦宏、杨元庆、马化腾,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会不会取代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从乌镇白墙黑瓦下的笑谈,成为二进制代码背后真实发生的变化。

  “下一幕是人工智能”

  今年的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外界对于人工智能话题的关注,是由百度CEO李彦宏引发的。他认为,过去靠互联网用户增长获得发展路径“靠不住”了,靠移动互联网的风口已经没有可能再出现独角兽级别的创业企业了,而物联网真正崛起为时不远,我们每个人都会因为人工智能的到来而发生改变。

  李彦宏做出这样判断的理由之一是,移动互联网市场已经进入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数据,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1.7%,较2015年底提升1.3个百分点。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已经基本结束,下一幕是人工智能。”这不是李彦宏第一次对人工智能的未来表达乐观和期望。在今年8月召开的2016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9月召开的百度世界大会上,李彦宏都明确表达了对人工智能的重视。

  李彦宏的预测甚至有些大胆:“将来所有的制造业都属于人工智能产业,或者说物联网产业。所有的商品都要能够联网,都要能够把数据回传到云端,都要通过人工智能的技术对这些技术进行分析,让它能够给我们的消费者、给我们的用户带来实实在在的价值。”

  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和李彦宏的想法不谋而合。在题为“拥抱智能互联新时代”的演讲中,杨元庆指出,互联网正由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即智能互联网的时代。

  杨元庆的想法更加具体:“智能设备从电脑、手机等有限的种类变得无处不在,源源不断的数据从终端汇聚到云端,而具备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工智能,通过不断读取、分析这些数据变得越来越聪明。”

  基于这些判断,杨元庆也描述了未来更为智能的生活:家里的电器、办公室设备、出行的汽车,都不再是被动听从指令进行运算的机器,而是会贴心地为你着想、主动为你服务。甚至人们居住的房屋和生活的城市也会越来越智能,越来越主动。比如窗子会根据室外的气候、市内的温度、采光等进行自我调节,城市的交通管理系统可能会连接汽车的导航驾驶系统,从而大大减少拥堵。

  大佬们在口头上肯定了人工智能,他们背后的互联网巨头则忙着尝试更加智能化的新科技。

  联想推出MotoZ,把手机变成硬件的开放平台,通过统一的标准,让手机能够连接更多的硬件设备,进而连接到更多的云服务。如今已经可以和JBL音箱、哈苏模块连接;就在世界互联网大会期间,百度无人车首次在桐乡市子夜路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示范区内进行了开放城市道路运营。

  人工智能至今仍处于弱智能阶段

  虽然同步双语字幕转换的“黑科技”让现场十分震动,但王小川也提到业内的一种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出现第三次退潮?

  根据新智元发布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报告》,自从1956年美国达特茅斯会议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以来,人工智能已经发展了60年,在这60年的发展中,人工智能经过了“三起三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初仍处于诞生和基础阶段,神经元模型得以提出,感知器得以发明;从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人工智能成功商用但跨越式发展失败;当今,随着摩尔定律和云计算带来计算能力的提升,以及互联网和大数据广泛应用带来海量数据的积累,人工智能有望实现规模化应用,并将深入到金融、交通、医疗、工业等各个领域。

  “之前的人工智能两次退潮,我们问一个教师,你是研究人工智能的吗?这是骂他的话。”王小川说,相比于前两次人工智能的浪潮,这次人工智能话题再次被热议的背后,人工智能第一次真正在许多行业中使用,并且有大量资金投入其中,也有大量研究人员在毕业以后从事人工智能工作。

  但是,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仍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障碍。以王小川引以为傲的语音智能为例,首先面临的就是语音识别和语义理解的难题。王小川发现,许多技术在安静环境下识别可以达到95%甚至到97%,但有噪音的情况下识别率就下降,当两个人同时说话的时候,人类可以轻松辨别不同,对机器来说却是极难的事情。

  王小川提到,在一款语音智能产品的测试环节中,他们发现机器的表现非常不好:机器询问是否需要停车位,人类回答:我没车。对这一回答,机器理解不了。

  科大讯飞轮值总裁、讯飞研究院院长胡郁也认为,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处于“弱智能”阶段,大多还只能达到语音助手的水平,要想获得与人类大脑类似或同等的智慧,拥有自主学习、举一反三的能力,人工智能还需要将深度学习、大数据等技术相结合,实现“涟漪效应”——通过使用人群的增多,通过真实数据和使用经验来帮助人工智能产品自我学习和更新。

  人工智能与移动互联网结合有何想象空间

  对于引起热议的人工智能,腾讯公司CEO马化腾则相当谨慎。他说,人工智能还需要时间,离各行各业的应用都还差很远。

  马化腾说,人工智能是云端变化,移动互联网是终端变化。虽然移动互联网这几年增长的斜率已经放缓,但是体量仍然很大,还是有很多可以创新的地方。他反而觉得,现在有新的机会。

  “现在的移动互联网行业不像三四年前,那时基本是一个关口,过不去就完蛋了。眼下,增长梯度可能放缓,但还有新的机会,比如摩拜自行车这一‘互联网+自行车’的移动终端就突然冒出来。”马化腾说。

  马化腾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发展至今,虽然创新的步伐有所减缓,但依然有很多创新的机遇。人工智能技术的确是一个新的风口,但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终端创新相比,人工智能的创新体现在云端,而且还有很多基础的技术需要积累。互联网公司还是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做更多的探索。

  杨元庆用两句话形容了他眼中人工智能的未来:智能终端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而智能终端和云的结合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他的愿景中,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将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自我学习能力,智能终端将从今天非常有限的种类扩展到人们身边的所有设备。“无论是空调、加湿器、空气净化器、摄像头、汽车、机床等等,都将具备计算存储和网络的能力,模块化。”

  此外,杨元庆还认为这些智能终端的数据将在云端汇聚,通过算法演进形成新的认识,以更加有效的方式去记忆、学习、分析这些数据。通过深度学习,各种智能终端将会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有判断力。

  “如果说智能终端是人的感官的话,那么云就是大脑,把智能终端和云大脑完美结合起来,就是人工智能未来的方向。”杨元庆说。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