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损失达114.2亿元
如何扼住电信诈骗犯罪的“咽喉”
发布时间:2016-09-14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如何扼住电信诈骗犯罪的“咽喉”
 
    据新华社北京9月13日电(记者邹伟、郑良、刘良恒、叶前)这是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

  近10年来,我国电信诈骗案件每年以20%-3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5年全国公安机关共立电信诈骗案件59万起,同比上升32.5%,造成经济损失222亿元。今年1月至7月,全国共立电信诈骗案件35.5万起,同比上升36.4%,造成损失114.2亿元。

  2013年至今,全国共发生被骗千万元以上的电信诈骗案件104起,百万元以上的案件2392起。很多群众的“养老钱”“救命钱”被骗,倾家荡产、家破人亡;有的企业资金被骗,破产倒闭,引发群体性事件。对于这一社会毒瘤,如何才能铲除?

亿万钱款如何被隔空骗走

  2015年12月,贵州省都匀市经济开发区建设局被犯罪分子冒充上海市检察院骗走1.17亿元(案件已破);2016年1月,河南省周 口市村民熊军志被犯罪分子以银行卡扣年费名义骗走8000元后上吊自杀(案件已破)……电信诈骗分子屡屡得手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诈骗伎俩?

  公安部刑侦局介绍,电信网络诈骗是非接触式犯罪,受害人上当受骗一般都是从接到某个电话或信息开始。电话的一头是受害人,另一头则是组织严密、分工精细的诈骗犯罪团伙。

  台湾桃园人简某是今年4月大陆公安机关从肯尼亚押回的77名电信诈骗犯罪嫌疑人之一。他所在的犯罪团伙将话务窝点设在遥远的非洲,专门针对大陆群众实施诈骗。

  “我们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简某供述,他们自称“公司”,老板和骨干成员都是台湾人,组织严密、分工明确。一线人员冒充邮局、快递公司、电 信公司等;二线人员冒充公安民警;三线人员冒充检察官或者金融部门的人;另外还有负责招募诈骗人员、技术维护、获取受害人个人信息的人员。

  办案民警介绍,诈骗分子通过网络改号电话与受害人联系,显示为大陆政府部门或公检法机关的电话。一旦受害人被诱骗将资金转入指定的银行账户,金 主(团伙老板)就指挥台湾的“水房”(转账窝点),通过网银将资金以金字塔状层层分解到若干个账户,组织若干台湾“车手”(取款人)在台湾疯狂取款。金主 拿到赃款后再按照约定比例,给电话窝点、“水房”“车手”等发“工资”。

  “台湾的‘水房’有专人负责与大陆开贩银行卡团伙联络,通过快递收购大陆银行卡。台湾金主与‘水房’‘车手’有长期合作关系,金主会定期向话务窝点提供银行账户。”办案民警告诉记者。

  与犯罪分子在境外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相比,境内电信诈骗案件的作案人员多是个人或小作坊方式,有些地方以亲戚同乡关系为纽带,形成地域性职业犯 罪群体。他们除了利用网络、电话诈骗外,还利用木马病毒远程盗取受害人的通讯录、手机绑定银行账号,截取短信验证码等,继而实施冒充熟人诈骗、退税诈骗、 中奖诈骗等;一旦得手,迅速通过网银转账、第三方支付平台、赌博网站、购买网络游戏点卡装备等方式套现洗钱。

  公安部数据显示,境外电信诈骗犯罪主要是台湾人组织实施,占大陆电信诈骗案件总数的20%,损失的50%。千万元以上的大案要案基本都是台湾电信诈骗集团实施。

  近年发案情况还显示,为增加欺骗性,犯罪分子紧跟社会热点,精心设计骗术“剧本”,针对不同群体量体裁衣,从“猜猜我是谁”“你有法院传票”, 到助学贷款、征兵入伍等,五花八门。随着公民个人信息泄露日益严重,犯罪分子也从过去“漫天撒网”、不定向寻找诈骗对象,逐渐发展为获取被害人身份信息 “精准诈骗”。

电信诈骗为何愈演愈烈

  统计表明,当前电信诈骗犯罪已侵入31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受害者覆盖各个年龄段、各种职业。

  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一大队大队长陈宗庆在打击电信诈骗一线战斗超过15年。“电信诈骗在大陆出现以来,公安机关一直保持严厉打击态势,但仅靠一家难以有效治理这个难题。”

  “这类犯罪成本低、利润大、易复制,收益巨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教授董邦俊说,随着互联网电话的出现和普及,犯罪分子可利用改号 软件伪装成国家机关,或者伪装成银行利用电话银行密码验证机制,骗取受害人银行密码完成犯罪;获取受害人基本信息、取得空白银行卡都可以通过互联网完成, 诈骗非法所得也多是通过网上银行等渠道转款,并通过互联网金融等途径洗白。

 

责任编辑:子京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