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创业园遍地开花乱象频出 建设泛滥流于形式
发布时间:2016-09-08
文章来源:经济参考报
分享到: 收藏

  采访中,多位基层人士对创业园发展现状表示忧虑和不满,认为部门太多、投得太快、架势太大,不仅使得创业专项资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所谓创业园也难以发挥应有效果。“人社局、团委、经信局、中小企业局、科技局、教育局、农业局……个个都在搞,大家都在上,这个搞法是否对头?”一位就业服务中心主任说。

  一位基层人社局长坦言,搞“双创”其实是个任务,既不能大包大揽但又要赚吆喝。“作为政府部门,能起什么作用、怎么定位,我们还没理清,还要摸索”。

  乱象之三:创业“帽子”,想戴就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所看到的“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有的可能真跟“创业”没什么关系。

  位于豫北某镇的小微企业创业园占地143亩,2014年建成,规划了12家企业,目前有4家企业已经投产。主管工业的副镇长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原本一些企业集中的地方发展成了城市中心。后来重新规划,把原来那些企业拆除了,又在郊区规划了这么一片产业园,本意就是转移企业。

  “企业都是既有的,不存在新的创业项目,为什么叫作创业园呢?”记者问。这位副镇长说,搬迁中企业规模也可能扩大做强,所以就叫创业园。

  山西高校的一些毕业生反映,创业初期他们曾到一些打着“创业园”“创业孵化基地”旗号的写字楼考察,但这些学生发现,所谓的创业基地无非就是在早已成熟的写字楼上贴个牌子,一些写字楼称为“创业园”,其实与商业地产商无异,这些写字楼能为创业者们提供仅是办公场地和有限的资源。山西农业大学教师程海说,他曾经考察过一些地方的创业园、创业基地,但是这些所谓的创业园、创业基地很少考虑创业孵化能不能发展,进驻的企业最终能活多少家,怎样让企业持续走下去。

  乱象之四:“李鬼”搭车,假冒难防

  看似红红火火的双创园区建设,一些地方却混淆概念,让人着实摸不着头脑;更有甚者,究竟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圈地搞房地产,也让人一头雾水。

  位于河南省某市东郊的电子商务产业园,2015年与当地技师学院合作,在园内建立技师学院、电商学院,被宣传为“革新办学理念”,开创“厂中校、校中厂”模式先河。

  记者在该电子商务产业园内看到,由于初期规划的面积太大,产业园内部十分空旷,人员也很少。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和技师学院合作,主要是因为原本的规划和实际招商情况差别太大,大片土地都空着,因此急需引入其他力量。而对于技师学院来说,电子商务专业不仅听起来高大上,而实际的教学成本远低于传统的电子、机械等培训,所以也乐于接受。

  电商学院投入教学后,又开创“产业+学业”模式,建立了“123大学生创业园”。记者在现场看到,所谓创业园就是教学楼的一层而已,只有10来家店面,2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陈列着网售的一些实物……这样的场景,让人很难相信是一个创业园。

  虽然只招了一届学生,“创业”也相距遥远,但是学院住宅区却已颇具规模:一排排整齐漂亮的多层楼房,不仅为职工提供住处,也对外销售。“一个普通的中部城市,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大型电子商务企业,又怎么能承受得起这么大的电子商务培训、创业基地?这到底是创业、办学,还是打着幌子的圈地搞房地产?不能搞得不清不楚。”知情人士说。

  防止“双创”流于形式

  多位专家在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认为,“双创”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事关长远,允许探索,也应包容,但是对一些暴露出来的苗头问题需要引起高度警惕,防止走歪走偏,流于形式。

  一是“追数量、缺质量”。

  山西省人力资源研究会会长王重一说,一些创业服务方拿到了国家补助,对创业者提供的商业模式辅导、市场项目筛选、融资解决渠道等却很有限。还有创业基地为应付主管部门考察,聘请一些创业导师做培训,但至少有一半不具备创业导师资格,导致创业项目低水平重复。

  有专家认为,应防止“双创”在落实中出现低水平、简单化。创业不是简单“贴标签”,不是扶贫济困,更不能完全在“创业”与“就业”之间简单画等号。如果不动脑、不思考、分不清,“双创”长此以往只能是“见数量、缺质量”。

  二是“挂牌贴牌很有创意,长远发展无想法”。

  一些地方无论是园区标准、鼓励政策,还是补贴措施,上面有明确要求,下面就跟着走,再无因地制宜的措施和细则,结果造成了个别地方财政对创业的资金投入不少,但真正起到的创业帮扶效果并不好。

  有专家指出,当前确实还存在创业园遍地开花的情况,这说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深入人心,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需警惕已经存在及可能出现的“创业泡沫”。

  “对地方政府来说,只有真正研究本地‘双创’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进行基地布局和支持,把本省转型、经济结构与‘双创’结合起来考虑,鼓励具有地方特色和发展价值的创业项目,‘双创’才可持续。”一位受访人士认为。

  多位受访人士建议,应该从实际出发,在深入扎实的调研基础上,引导、扶持创新创业,尽量减少拍脑袋工程,遏制对于创业扶持的冲动和惯性,杜绝其中的利益输送和贪污腐败。政府花钱支持“双创”基地,投资要讲效果,必须建立规范的引导、指导、督导和评价机制,把效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才能把“双创”的“好经”念好。从企业和创业者来说,也应该更加脚踏实地。(黄全权 刘翔霄 付昊苏 魏飚)

责任编辑:筱涵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