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流量跑得快 谁是幕后黑手?
发布时间:2015-12-10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收藏

 

  4G时代的到来,让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空前“提速”,但也为用户滋生了不少新的烦恼。最近广州市民郑先生就发现他的手机流量用得特别快,“12月开始没几天就用了400多兆,我1GB的套餐原来每个月都有剩的,但现在升级4G后半个月就用光了,不得不增加流量包。”其实类似的“流量跑得快”绝非个案,最近这一两个月来,国内各地流量偷跑的事件频繁,运营商们实在有些焦头烂额,那么流量跑得快这个事情,真的就是运营商干的吗?对此,南方日报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运营商“喊冤”:没必要冒风险偷流量

  作为流量跑得快的最直接受益者,收取流量费的运营商当然会是首要被问责的对象。于是,在“流量跑得快”的事件频发的同时,运营商偷流量的说法也甚嚣尘上。但对此说法,运营商则异口同声地“喊冤”。“我们真的是没有偷过流量,作为一个国有企业,谁愿意会去冒那么大的风险干这个事情?”中国电信某地方分公司的工程师小李委屈地说,他目前从事的工作就是对付费系统的运营维护,“如果真有人想偷点流量,那也只能是私人想法,不过,这又不是一个人可以做到的。”

  而广东移动的内部人士也告诉记者,虽然“流量跑得快”看似会给运营商带来很多额外收入,但同时也会引发很多的投诉,而在类似投诉的处理上运营商往往为了避免负面社会影响采取“息事宁人”的做法,取消或者减免相关的非常规的用户流量资费,“最后大部分都把钱退回用户了,你说运营商要是主动偷流量岂不是自找麻烦。”

  但从此前发生的不少事件以及本报最近收到了相关爆料来看,加速进入4G时代以来,用户手机流量消耗加快的情况也是的确存在的,如果“偷流量”不是运营商干的,那谁才是幕后黑手呢?

  专家揭秘:木马病毒才是元凶

  不久前,佛山的龙女士就曾遭遇充电3小时流走23G流量的“惨剧”,中国电信对此展开调查后最终发现是龙女士手机中的恶意软件偷走了这些流量。随后,新华社更是援引360安全卫士的监控数据指出,我国用户每年因流量“偷跑”而额外付出的流量资费将近400个亿,而这其中绝大部分偷跑的流量都是由于恶意软件造成。那么,这些暗藏木马、病毒等的恶意软件为什么要偷取用户的流量呢?又是如何实现流量变现的呢?运营商到底有没有参与到偷流量的利益分成中呢?

  其实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流量经营”早已是一门大生意,这个产业链上串联着电信运营商、应用内容提供商、终端厂商、分发平台等多方的利益。其中运营商作为流量服务提供者靠收取上下行的流量资费来获得收入,看似是最大的获利者;但事实上终端厂商、App分发平台、应用内容服务商也同样有不少“赚快钱”的方法——而这正是“偷流量”产生的根源所在。

  据360安全卫士产品经理高祎玮介绍,恶意软件通过植入木马、病毒操控用户的手机,然而密集访问某些网站或者自动下载一些应用程序的背后实际上有着一整套“流量广告分成”的产业链。“用户偷跑的流量最终以广告收入的方式进行变现并进行分成,有了这个变现渠道的存在,恶意软件偷流量才有了真正的理由。”据他介绍,这些恶意APP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通过为某些网站刷流量来获取收益,网站流量增加,可以增加广告收入,被木马导流的网站也会与木马作者进行分成。事实上,通过制作手机木马为指定网站刷流量的行为,已经形成了一条非常隐蔽的黑色产业链,其本质是拿用户的手机流量费为木马作者盈利,同时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帮助被刷网站赚取更多的广告收入。在这一过程中,用户损失的是手机话费,广告主损失的是广告费。

  据猎豹移动对“幽灵推”病毒服务器推广的统计,每个App的推广价格为1.5美元,中毒手机每天可被安装3个商业App,按照当时全球90余万台中毒手机日活跃计算,该病毒集团每天可以获取4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2547.6万元)的收益。另外根据360互联网安全中心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安卓平台新增恶意程序主要是资费消耗,占比为53.1%,其危害性甚至已经超过了曾经“称霸一时”的恶意扣费的木马和病毒,“杀伤力”可见一斑。

  不过据相关专家表示,在这条“偷流量”的产业链中,运营商并不会参与直接分成。“流量广告的费用主要在分发平台、恶意App开发者、内置恶意软件的不法终端厂商中进行分配,运营商得到的只有流量收入,但因为运营商实际上也是获益了的,所以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干系。”战国策分析师杨群表示。

  如何应对?市场监管需要与时俱进

  其实除了这些病毒软件恶意攻击外,一些正规软件游离在市场规则边缘上的潜规则从用户的手机上消耗一些流量。比如手机的捆绑软件,很多手机终端厂商,在推出新机时就预装了一些非必要软件,从而获得一些软件安装的利益分成,而这些非必要软件在开机、启动时,都会消耗一定流量,甚至有些手机系统让这些非必要软件不能自由卸载。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的一份报告,平均每部安卓手机被安装了8.2个非必需预装软件。以每部手机获利2.5元来计算,这个黑色市场就超过100亿元。手机终端厂商也常将手机上捆绑一些非必要软件用来获利。不过,最近工信部起草的《移动智能终端应用软件(App)预置和分发管理暂行规定》,规定手机上基本功能以外的软件可以自由卸载,对手机捆绑软件问题会是一个遏制。

  而作为流量分发的上游,运营商在这类争议事件中也颇受非议,有媒体指责运营商与软件供应商分成。不过,这受到了运营商的极力反对,多名运营商的内部人士向记者否认,无论是从利益上,还是从技术上,运营商都不会这么去做,“风险太大,且收益又小”。独立IT分析师付亮也表示,运营商不仅不会与APP分成,甚至还在鼓励他们批发流量免费给用户使用。

  无论是通信行业,还是手机软件行业,运营模式都发生了变化,而同时,消费者和监管部门在这种变化中,都有一定的滞后性。

  对此,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委员宁家骏表示,监管部门和运营商都需要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将信息领域的监管和监督公开化,使老百姓的信息消费更加透明;国家网络信息安全形势严峻,加强智能应用APP市场的管理和监督势在必行,让流量消费更透明、顺畅,提升消费者信息消费体验。

  南方日报见习记者 王伟凯


 

责任编辑:赵剑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