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解密P2P理财的谎言与真相
发布时间:2014-11-17
文章来源:新华网
分享到: 收藏

  谎言三:P2P是普惠金融的急先锋,是金融业的道德楷模。

  据融360最新报告,业内瞩目的P2P小微贷款行业有九成的信贷产品月综合利率超过2%,为真正的高利贷。网贷之家统计数据显示的当前的平均利率为18.18%,还不包括大量的担保费、服务费、保证金、提现费等。

  这就是说,当下绝大部分P2P平台打着普惠的旗帜,干着高利贷的买卖,实际上属于信贷盘剥,是普害金融。一方面借款人吃力地支付着超过本身经营利润的高额利息,另一方面是投资人承担着极大的风险,而在其中得利的只能是借款不还的骗子或无良的平台。

  普惠金融(inclusive financial)本意是每个人应该拥有及获得金融服务的权利,是从人权角度出发的理念,并不是指每个人都应该借到贷款。对于创业者或社会弱势群体来说,最缺少的往往不是资金,而是盈利的技术与能力。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做生意、办企业,对不具备管理、经营能力的人来说,为其提供贷款的最大可能,就是让其因负债而变的更穷,他们甚至连利息都挣不回来,中国的小微企业极高的死亡率非常能说明问题。

  2013年国家工商总局发布《全国内资企业生存时间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底,我国实有企业1322.54万户,其中存续时间5年以下的企业652.77万户,占企业总量的49.4%。报告还显示,企业规模越大,存活率越高。

  美国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被中国众多金融机构当作小微信贷楷模的美国富国银行,其小微贷款客户中经营10年以上的企业占比不低于90%,也就是说它服务的对象范围也极为狭窄,谈不上普惠。

  分析:

  对更多的人来说,认真打工、跟随有能力的企业家成长才是幸福。如果打着道德的旗帜,希望让信贷遍及每一个人,甚至有人用复利、分期还款、等额本息等手段掩盖高息的事实,用较高的违约成本迫使弱势群体或不了解金融产品的人偿还本不该借的小额或消费贷款,其剥削、欺骗大众的本质,更是荒谬无耻(目前几乎所有的分期还款的小额、消费贷款,复合利率均接近或超过年化24%,但是绝大部分借款人都不清楚)。

  在中国,几乎所有的人、所有企业都有创业及负债做大的冲动,如果过分放松审贷条件及淘汰机制,让高息冲破风控的底线,那么这种借款将会极大地伤害借款人,伤害这个社会,看看当下众多的高负债危机企业就很容易得出这个结论。

  除了负债率外,决定信贷善恶的另一个简单标准就是利率水平,当一种信贷产品利率远远高于社会各行业平均投资回报率时,我们基本可以认为它就是恶性的或小众的,即使这种高息贷款能够求助极小一部分人,让他们度过创业危险期或频死而复生,但是大数法则一定会剥去其道德的遮羞布。

  谎言四:P2P平台运营成本很低,与银行相比,优势明显。

  我们看过很多的报道,开一家P2P网贷平台,只需要找一个系统代理商,买个几万、几十万元的通用软件,然后注册一家公司,十来个人,就可以上线运营,成本极低。但是,这种平台能安全运营吗?

  21世纪经济报道曾详细调查过一些涉足P2P平台的上市公司。一个P2P平台的必备团队是IT团队、理财团队、放贷团队、贷款审核风险控制团队、线上品牌和网站推广团队以及行政人事等支持团队。

  如果没有这些团队,那必须把这些服务外包给其它公司,这些公司在承担这些费用的同时,一定是要从P2P投资人或借款人的利差中获得补偿的。

  分析:

  目前,中等规模、相对安全的P2P平台,能够获得的利差及中间费用不般不超过贷款余额的3%-5%(消费类小额贷款利差较高,但其管理成本、风险成本也更高),而分摊这种平台每年约2000万-3000万元以上运营的成本,最起码的贷款余额为8-10亿元(更小的平台由于成本无法分摊,更无法生存),这仅仅是运营成本的测算。

  如果这个平台同时为项目提供担保,按当下融资担保公司平均10%的不良率(收回一半)计算,那么10亿元担保贷款带来的代偿费用要达到5000万元以上,有的P2P平台尽管引入了第三方担保,但这个成本一定是这个生态链必须承载的。

  由于P2P利率远高于一般的融资担保公司,其风险成本更高。有实力的平台依靠烧钱或借用母公司或其它资源分担其中的运营成本、风险成本,无实力的平台只能靠自融、非法集资等手段制造现金流来支撑,这就是那些本来希望好好发展的P2P平台迅速烧光资本金最终倒闭的根本原因,真正能用很低成本开办P2P平台公司的,只能是骗子。

  此外,贴息赚吆喝的行为在P2P行业屡见不鲜。很多草根创办P2P平台的平均利率达到18%甚至更高,几乎不可持续,投资者购买后可能面临很大风险。

  谎言五:P2P平台利用大数据手段及国内外先进的风险控制模型,对客户进行风险辨别,将风控成本降至银行平均成本以下。

  真实的情况是,现在几乎没有哪家P2P平台是主要依靠大数据手段直接对客户进行风险筛查的,即使有一些数据分析的过程,也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仿。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的入库人数及入库信息极其有限,远远不足支撑对客户信用度的综合判断。我国的P2P主要客群是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而这部分客户的信息复杂、情况多变,根本无法采集到详细、准确的数据。

  中国行政管理部门各自为阵,工商、税务、海关、环保、产权登记、法院等数据互不相通,企业实际控制人与法人信息分离,根本无法形成全面的中小微企业信息库,也没有哪个机构有能力去协调处理。

  同时,企业帐户资金与个人卡之间随意往来,会计财务管理混乱无序,现金结算行为过多,这一切使得我们对中小微企业及企业主的信贷风险研判无据可循,在此情况下奢谈大数据风控只能是缘木求鱼,最多只是寥寥几家特殊生态圈企业的装饰品而已。

  分析:

  目前能够通过互联网手段采集的信贷风控相关数据,一般为客户的网上现金流、操作习惯、消费记录、社交信息、交易流水、客户评价等,它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客户的信用数据。但是如果说仅仅根据这些就能作出风险评价,未免过于草率。

  一般情况下,可靠的数据源必须需要最少三至五年的沉淀,它要求实施者占有足够多的同类及细分行业数据以供比对,并在此基础上促进科学、实用的统计分析模型的建立。与此同时,有效数据中往往又夹杂着数以百倍的海量垃圾信息及隐私保护的要求,无形中增加了技术成本及实施难度。因此,将大数据通过科学的模型与中小微企业信贷审查系统相联通,势必是一个极其艰巨的工作。

  P2P作为类金融行业,风控是核心所在。业内很多风险事件发生,主要源于企业不具备风控的能力,或者高估了自身的风控能力。P2P行业全球著名金融风险管理解决方案提供商费埃哲(FICO)的研究显示,P2P行业面临三方面的风险,第一是信用风险。第二是欺诈风险,比如冒用他人姓名申请贷款。第三是操作风险,不少公司由于内部组织架构、管理体系、监控体系的原因,导致操作风险客观存在。对P2P行业而言,风控至关重要,风险失控不仅会危及企业自身,甚至还会引发金融、社会的系列反应。

  谎言六:监管部门不会坐视不管违规的、跑路的P2P平台,行业洗牌后必将迎来发展高峰。

  对于P2P监管问题,去年11月,央行曾经做出明确表态,P2P平台本身不得提供担保,不得归集资金搞资金池,不得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更不能实施集资诈骗等。在这一红线之下,不少越界平台纷纷关门大吉。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成为他们一个难以摆脱的原由。

  说白了,P2P借贷本来就是民间借贷的一种形式,而监管部门对于民间借贷的态度历来都是在法律框架下由借贷双方自行承担风险。很多投资者认为,P2P的“跑路潮”与行业火热之下的过度营销和监管缺乏有关。但是,不是说监管细则出台了就能遏制“跑路潮”并推动行业迎来高峰的。

  据某互联网金融垂直门户监测,今年10月问题P2P平台激增,共有38家平台出现问题,超过了去年11月的34家,创下了自P2P平台在中国出现以来的最高纪录。具体来看,38家“出事”平台中,纯诈骗跑路的平台占到一半左右,共有17家;而除此之外,因为经营不善、提现困难、风控水平不够赔不起钱而跑路失联等问题平台也层出不穷,令人忧心。

  分析:

  目前P2P行业相对较乱,监管具体内容还没有下来。事实上,很多公司面临着人员自身是不是有风控和金融能力,客户获取有没有能力,操作上存在一些风险等问题。尤其是成立不到两三年之内的公司,在操作风险、人员培训方面做得非常不到位。

  事实上,现在我国的监管机构非常专业,他们对P2P行业存在的问题了如指掌。而对普通投资者来讲,需要适应由于行业发展形势所需而带来的其他监管。仅仅依赖监管机构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是不现实的。P2P的跑路风波也不并非洗牌的形式,洗牌应该是优胜劣。目前的P2P行业仅仅是在让造假者卷款跑路,而非一场淘汰劣弱者激励强者的竞赛

  美国对于P2P这个行业进行监管的时候,规定年收入超过多少才能投资、投资的金额不能超过可投资资产的百分之多少等等一系列限制。还包括对年龄上、对行业理解上的一些限制等。相反的,中国的投资人对于投资跟收益之间的关系了解得太少,包括很多交易背后的交易结构等等,都了解得太少。投资者的无知对于整个行业的发展来说并非好事。
 

  结语:

  现在的P2P金融没有多少大数据可依托,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间也不会有。社会化、规模化的个人及企业信用数据系统的建立,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更需要顶层设计及各种制度的安排。对于当下的绝大多数P2P平台来说,现在既不拥有大数据风控手段,其短暂的生命更是等不到信贷大数据时代的到来。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