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故事并非只限于中国股市。过分夸大中国P2P市场的空间,导致大家一哄而上,这些不理智的讲故事者正在疯狂着。正如当年的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现在的P2P正在走团购的老路。
对这个行业认识真正清醒的只有从业人员自已。P2P金融之所以看上去这么热,更多的源自于各种媒体的扎堆以及一些妄图一夜成名的创业者和骗子的鼓噪。小编试图从一些业内人士提供的具体数据入手,以揭批那些有代表性的谎言与真相,让大家真正冷静下来,踏踏实实地思考P2P行业的未来。
谎言一:我国P2P金融交易规模很大,有颠覆传统金融的可能。
媒体普遍认为,2013、2014年中国的P2P借贷行业呈现爆发式增长,未来不可限量。截至2013年末全国各类线上P2P平台数量接近700家,较2012年的110家增长了5倍多;截至2014年9月,全国各类P2P借贷平台至少已达到1483家,2014年贷款成交量为2400亿元(网贷之家及零壹财经数据)。
几乎所有的P2P平台都大肆宣传自己的成交量,实际上信贷行业公认有价值的业务数据是贷款余额,因为只有贷款余额与贷款积数才是体现收益及规模的主要数据,成交量可以通过短期滚动发放甚至用“秒标”生造出来,而贷款余额才是硬道理。
真实的情况是,截止2014年9月,网贷之家统计的线上1483家P2P机构的贷款余额仅为646.03亿元,环比增速11.21%。其中信贷规模最大的陆金所一家贷款余额为69.8亿元。
分析:
陆金所69.8亿元这个规模很大吗?
平安银行(陆金所的母公司平安集团旗下的上市银行)2014年上半年度报告显示,该行共有566家营业网点,共9382亿元的贷款余额,去掉不发放贷款的部分网点及自助设施,实际上平安平均每家信贷网点贷款余额一般不低于30亿元。
也就是说,陆金所的贷款余额大约相当于平安银行一家中等规模线下网点的贷款余额。陆金所尚且如此,其它P2P平台也就无需多说了,何况网贷之家的信贷数据中,应该还包括大量无良机构的自融、假报贷款。
据中国人民银行最新统计数据,2014年三季度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79.58万亿元,P2P金融平台合计贷款总额大约是其千分之一。
在美国更是如此,Lending Club现在撮合的贷款余额约10亿美元(占全美P2P市场的75%),而2014年二季度美国银行业贷款余额为8.11万亿美元,也就是说,全美P2P市场贷款余额约为传统银行业贷款的万分之一点六。
通过上述对比,相信大家应该看到,P2P远没有我们感觉到的那么大规模,对整个金融市场来说,纯属九牛一毛,说颠覆银行,为时过早。
谎言二:P2P可以代替绝大多数传统信贷产品,未来的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大家普遍认为,中国具有数量庞大的中小微企业及创业人群,与美国市场相比,中国P2P的发展空间巨大,中国P2P的融资能力类似于银行的存款一样,可以源源不断向各种借款人输送资金,可以凭借越来越大的规模与传统金融机构分庭抗礼,并替代更多的传统金融产品。
从理论上讲,只要有资金来源,当然可以对应各种资金运用及信贷投放的形式。但是,大家一定不要将网上吸收资金的能力与银行的存款当成同等性质。
由于互联网金融平台的公信力不足,网上募集的资金成本远远高于银行存款(传统金融机构受政策所限不能直接从网上募集高息资金),且总量、稳定性不强。对于金融而言,可持续的、有规模的信贷市场,一定要具备相对安全的信贷产品及合理的存、贷款利率。
P2P平台的高利率,直接将自已划入了次级贷的市场中去,与当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本不在一个竞争圈里。票据贴现、应收帐款保理、融资租赁,P2P看似无所不能,都可以嫁接,但是一旦加上那么高的资金成本,一切的一切就又变成了空中楼阁,这就是当下P2P金融不得不面对的“天使的诅咒”。
分析:
所谓的P2P金融创新,在资金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如果希望能有市场,一般都要依靠放松风控手段、牺牲安全性来维持,或者干脆就是做个样子,银行承兑汇票贴现业务就是明显的代表。P2P在次级市场中寻找相对安全的客户,就如同在菜市场剥下的烂菜帮里寻找能吃的食材一样,即使能活下来,必然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
正如Lending Club一高管对组团前来求经的中国P2P大佬们吐槽: “我们其实很苦逼,做着一个很小的细分市场,还经历了艰难的合法化,我们做的就仅仅是信用卡的过桥贷款……”。
大家仅看到中国宏大的人口基数及众多的中小微企业,谁又看到美国庞大的消费金融市场与极高的人均收入带来的巨大负债能力。
中国中小微企业的信贷需求非常旺盛,但安全、合理的信贷需求就呈几何级数地减少,其客户获得成本及风险辨识成本又非常之高。如何高效、低成本地从庞大的客户群中找到你的安全信贷客户,又要打败竞争对手与客户达成交易,这才是中小微信贷机构最大的难题。
截止2013年末,全国金融机构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3.21万亿元,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占企业贷款余额的29.4%,在这个领域,中国的银行家们已经做出了辛苦的努力、积累了众多的经验与教训,只是大都跨不过风险与效率两难的门槛,P2P就能轻易跨过去吗?
抵押、担保是银行提高效率、降低风险的有效手段,并不表明银行都是风控的傻子。过分夸大中国P2P市场的空间,导致大家一哄而上,是极不理智的,正如当年的团购网站的“百团大战”,现在的P2P正在重复昨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