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观察

低价药缘何“玩消失”?替代品贵出十几倍
发布时间:2014-03-24
文章来源:人民日报
分享到: 收藏

  近日,家住长沙城南的张女士脸上皮肤过敏,到楼下药房买维E。一问价格,每盒120元。“这是进口药,效果很好!也有国产的,60多元一盒,不过效果没有这好!”药剂师说。

  张女士跑了韶山路上好几个药房,都没有找到基本药物目录中不到10元一盒的维E。

  像这种低价药失踪的现象并不鲜见。记者在湖南、安徽等地调查发现,一些用于急救或治疗感冒、老年病、结石和风湿等疾病的低价基本药物经常一药难求。

  低价基本药物难买,替代药贵出十几倍

  合肥市一家三甲医院耳鼻喉科主任称,低价基本药物缺失或经常断货的现象在医院里确有存在。例如耳鼻喉科常用药阿托品,每片几分钱,临床使用时就经常遇到断货缺货。

  据了解,作为治疗甲亢的主要基本药物之一,国产甲巯咪唑片因价格较低成为甲亢患者的首选,但从2012年底起,国产甲巯咪唑片在全国范围内断货,不少患者被迫购买进口药替代,价格是国产药的十几倍。

  北大第三医院药剂科主任药师张晓乐说,一些替代药物在疗效、给药途径、改善人体耐受等方面有明显优势,价格一般比较高,有些未纳入医保目录,对低收入患者来说经济负担较大;但也有替代药只是穿上了“新衣服”,比如片剂改成了胶囊剂,或者是片剂改成不同规格的分散片,疗效没变但价格高了。

  价格过低,生产企业无动力,医院不愿用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血管内科钱招昕副教授认为,市面上部分低价基本药物的“消失”,主要是因为药品价格低廉,药企无利润空间所致。

  湖南一位药企人士坦言,公司中标了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的11个品种,但放弃了6个。药品价格太低,如果按标准生产连成本都收不回,如板蓝根、阿司匹林肠溶片、蛇胆川贝液等,中标价格比生产成本还低。

  张晓乐认为,低价药主要是国产老药,其消失原因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临床应用上不如新药而被淘汰,二是生存空间受到医院药品加成制度的挤压。药品在中标价的基础上,顺价加成10%—15%,药价越高,医院获得的收入就越高。在医药分开不到位的情况下,一些医院和医生更愿意开高价药。

  鼓励生产好用价廉药,可组织定点生产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药剂科副主任周伯庭认为,要保障低价基本药物的充足供应,相关部门应定期对临床紧缺、脱销药品开展研究和评估,摸清需求,商定生产企业名单。对利润较低但确有需求的药品,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如由物价部门在药品定价方面出台支持措施、酌情调价,对生产企业适当减免税收等,不要让市场“淘汰”疗效好的低价药物。

  据了解,为解决甲巯咪唑供应短缺问题,近日国家已将甲巯咪唑列入第一批定点生产试点品种,实行定点生产定向配送。业内人士认为,这不失为保障“好用价廉药”生产供应的好方法。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