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立彪
6月1日,新修订的《白酒工业术语》《饮料酒术语和分类》两项国家标准(业界称为“新国标”)将正式实施。“新国标”对白酒、调香酒等概念进行重新界定,对品类特点进行清晰化表达,不仅规范酒企生产经营行为,也让消费者看得更明白、喝得更放心。
我国是酒类生产消费大国,白酒消费量全球第一。不过,国内消费者酒喝了不少,但喝到肚里的酒是怎么造出来的,酒里都含有些什么东西,多数人并不清楚。消费者常喝“糊涂酒”,根本原因是白酒原料及工艺标准不统一,酒企生产也各行其是。正是由于市场不规范,导致违规添加塑化剂、甜蜜素等乱象频现。
按照使用原料和生产工艺划分,目前市场上的白酒可分为3类: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和固液法白酒。固态法白酒是指以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等粮谷为原料,采用固态糖化发酵、陈酿、勾调而成,未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产生的呈香呈味物质,具有本品固有风格特征的白酒。固态法白酒就是人们常说的“粮食酒”,其制作工艺复杂,耗时久、成本高、口感好,最受市场欢迎。液态法白酒是指以粮谷、薯类、糖蜜等为原料,经液态发酵、蒸馏成食用酒精,再经串香、勾兑、调配而成的白酒。人们常说的“酒精酒”就是液态法白酒。固液法白酒是指以固态法白酒、液态法白酒为基酒,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混合,再添加各种呈香呈味的食品添加剂勾调而成的白酒。这种酒一般是由机械化流水线生产,原料广泛,出酒率高。固液法白酒多为中低端酒,市场售价较低,但市场销量最大,占总销量的六七成。
尽管白酒有这样的分类,但普通消费者却并不了解,他们大多只关注口感、价格等直观因素。消费者在白酒相关知识上的欠缺,让一些不良酒企看到了“机会”——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口感,不少酒企在制酒过程中使用大量具有增香、增味、增稠作用的食品添加剂,有的低端酒企甚至违规添加工业香精、香料等,埋下食品安全隐患。还有一些酒企在进行营销宣传时,故意混淆概念,随意标注香型,以固液法生产的酒冒充粮食酒忽悠消费者。这种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涉嫌不正当竞争,严重扰乱白酒市场秩序。
“新国标”的实施,目的就在于肃清白酒市场乱象。业内人士指出,“新国标”的最大价值就是厘定了白酒的概念,把“以粮谷为原料”作为白酒的身份标志,向“粮食酿造”这一中国白酒的基础逻辑回归,从根本上消除消费者在白酒标准、消费方面的认知误区。在“新国标”中,白酒指的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根据这个定义,之前那些以液态法白酒或固液法白酒为基酒,加入食品添加剂勾调而成的酒就不能再叫白酒了。消费者买酒时,如果看到产品配料表里有蔗糖素、甜味素等添加剂,或者有食用酒精,就可以判定它不是白酒。当然,把一些勾调酒“踢出”白酒行列,并不意味着这些酒就不能卖了。“新国标”在明确白酒概念的同时,还给调香白酒取了个新名字——配制酒。也就是说,以后凡是以白酒或食用酒精为基酒,添加食品添加剂调配而成具有白酒风格的酒,都能冠以配制酒进行售卖。
任何行业发展都离不开完善的标准,白酒行业也一样。白酒“新国标”以“分类明确,促进产品创新”“让专业的更专业、让消费者更明白”为目的,对白酒及配制酒品类的工艺、原料特点进行清晰界定,对白酒产品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减少了信息差,增强白酒行业的透明度,更有利于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可以预见,随着“新国标”实施,白酒行业将逐步告别无序竞争状态,加速优胜劣汰,进入健康有序发展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