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鞋穿不炒”,不能放任“炒鞋”
发布时间:2019-08-30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记者 周自扬
分享到: 收藏

  “大学生炒鞋年入50万元”“男孩一面墙,堪比一套房”“鞋店开业,几百人冒雨排队摇号抢限量款”“炒鞋赚首付”……当前,各种“炒鞋”话题在青年群体中备受关注。某潮流单品交易平台数据显示,一些品牌的限量版球鞋的市场交易价格与发售价格相比,涨幅均在100%以上,个别球鞋涨幅甚至达900%,基本意味着“抢到即赚到”。

  在一些“炒鞋”App上,不仅有球鞋价格行情,甚至加入了涨跌幅和K线,还有平台编制了“炒鞋”三大指数——AJ指数、耐克指数和阿迪达斯指数。但是,“炒鞋”本质上是一种投机者通过操纵体量较小的限量版鞋品市场,有意抬高市场价格以获取超额利润的行为。在越来越疯狂的市场面前,有关各方都需要对“炒鞋”有理性的认识。

  在很多参与“炒鞋”的人眼中,球鞋市场是一个优质的投资渠道。但实际上,像球鞋这样可以大批量、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化制成品,其本身的保值极其有限。而由于官方专柜并不提供真假鉴定,第三方“鉴定师”又没有可信赖的认证体系,所谓“限量版球鞋”的稀缺性完全不可控,在各种投机资本面前,参与者很可能成为另一种“韭菜”。

  “炒鞋”陷入狂热,一些企业的“饥饿营销”难辞其咎。有必要厘清的是,品牌厂家推出联名款、纪念款或特色配色的球鞋限量发售,固然是一种常见的营销策略,但如果把握不好就会被“反噬”。过度使用“饥饿营销”,让大量球鞋流入混乱无序的“二级市场”,使得大量真正热爱相关品牌的“铁杆粉丝”难以买到心仪的球鞋,品牌形象和美誉度都将受损。暴利还会鼓励盗版,进一步损害企业的长远发展。

  当前,引发炒作的大多是几家知名运动品牌的产品。倡导理性消费,这些大企业责无旁贷。在产品发售和营销策略方面,企业不能贪恋“饥饿营销”制造的虚假繁荣,甚至有意无意为“炒鞋”热潮推波助澜。相反,鞋企要对“二级市场”的疯狂保持清醒,要在营销策略与消费者利益之间寻求平衡,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监管部门和行业协会对一些“炒鞋”平台的投机行为,也不能视而不见。如今,“炒鞋”已经形成一条灰色产业链,有些“炒鞋”App在其中扮演了不太光彩的角色。比如,有些平台玩起了只炒作鞋的归属权的“云炒鞋”乱象,还有些平台可能涉及金融违法行为。应该通过严格监管和积极引导,让“鞋穿不炒”成为一种共识。

  当然,“炒鞋”的核心是人,扭转观念必不可少。消费者酷爱球鞋并非坏事,愿意出溢价购买心仪的球鞋也是个人选择,但在球鞋消费和交易中还是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投机。尤其青少年是球鞋主力消费人群,更需克制攀比心理,量力而为。唯有构建理性的球鞋市场和交易环境,才能让更多真正热爱球鞋的人享受到球鞋带来的愉悦。

责任编辑:子怡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