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7日,歌手曾轶可发微博称在首都机场入境时遭工作人员刁难,随后还晒出了边检人员的警号和个人信息。这一事件引发网友热议,迅速窜至微博热搜榜第一位。19日,北京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官方微博@北京边检通报称,冲突源于曾轶可不配合面相对比,并对民警爆粗。最终,曾轶可为自己言行失当致歉,其经纪公司也暂停了她接下来的工作行程。
事实上,在曾轶可致歉之前,一些专业人士已经在社交网络为大家做了普法:曾轶可拍摄并曝光边检人员照片等部分行为,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律是不可触碰的底线,如果艺人能注重艺德和个人修养,就不会有类似事件发生,更不会去触犯法律。在接受“冲动的惩罚”之后,曾轶可或许更加明白“欲从艺,先立德”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娱乐明星在公众场合受关注度高,通常在机场会将自己包裹得很严实,以规避被“狗仔队”、狂热粉丝打扰的麻烦,这些都可以理解。但是,这不应成为明星“搞特权”的理由。如果曾轶可在第一时间按工作人员要求脱帽配合面相比对,通过理性的方式与执法人员进行沟通、相互体谅,可能都不会引爆舆论。
事实上,曾轶可并非明星艺人在公共场合起冲突、情绪冲动的第一人,类似事件也往往以明星艺人致歉而告终。复盘这些事件,有的明星把任性当个性,不开口直接动手;有的明星通过微博发表“触目惊心”的不当言论,或发动粉丝声讨,掀起舆论风波……此类失范行为背后,是明星艺人习惯了花团锦簇、众星捧月的生活,放弃了对自己艺德的修养和追求。
在社交媒体盛行的时代,媒体、粉丝的过度追捧,助长了部分明星艺人自我膨胀、有恃无恐的心态。在艺人比大师更容易成为舆论焦点的风潮里,艺人们似乎更容易迷失自己——他们缺少对艺人的公众人物身份和社会责任的思考,却多了傲慢;少了对演艺职业的敬畏和从艺所需的思想积累、文化修养,却多了浮躁。因为这些原因,自然很难管好自己的言行。
于是,在“流量即正义”的指挥棒下,有的艺人只关注如何能“爆红”,只知道追逐名利,缺乏对艺能的基本训练,导致某些艺人演戏靠抠图、演唱靠假唱;有的明星一旦被捧红就飘飘然,追求前簇后拥的“高端配置”和众星捧月的“偶像特权”;有的艺人缺乏自律,漠视法律和道德约束,吸毒、嫖娼等事件频发;还有的明星热衷于吸睛,只闻其声,不见其作,依靠商业炒作和出位言论吸睛,混迹于“热搜”……
必须看到,部分艺人的行为失范,不仅将艺人群体和演艺圈拖入舆论漩涡,更对那些视艺人为偶像的年轻观众的价值取向和人格养成产生误导。事实一再证明,犯了错却还试图利用自己的身份和影响力,鼓动粉丝给有关方面制造舆论压力的做法,不仅行不通,还会“反噬”自己。
文艺终归是铸造灵魂的工程,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如今当我们提起“艺德”等字眼,大家首先想到的仍是哪些忘我排练、带病上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老戏骨、老艺术家们。其中缘由,既在于老戏骨们留下了诸多经典作品,也因为他们注重艺德和个人修养。这种反差,值得年轻艺人们反思。
德不优者,不能怀远。真正让艺术家走入观众心里、成就其长久艺术生涯的,恰恰是“艺德”二字。艺人作为公众人物,每时每刻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社会做表率。
无论哪个时代,艺德都应当成为文艺从业者的精神底色,成为明星从艺的关键一课。对年轻艺人们而言,与其追逐热度,不如追求作品的温度、力度与筋骨;与其炒作流量,不如潜心于艺能的磨砺、艺德的修养;与其在线上线下“博出位”,不如挺直腰板,放低姿态,扎根生活,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行者,以优秀的文艺精品实现曝光度,赢得观众实实在在的关注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