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一边熬夜一边养生 别让年轻人过早力不从心
发布时间:2019-01-17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收藏
  一位大学里的低年级师妹宣告,自己患上了癌症,但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做好了与病魔积极抗争的准备。社交网络里的她,年轻又有活力,还多多少少有一点文艺青年常见的小情怀。令人遗憾的是,师妹的“抗癌日记”没有坚持多久,她就永远地离开了人间。这是我第一次感觉到,死亡竟然离我们这代年轻人这么近。

  前段时间,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一位1980年出生的干部,因为头发花白引发网络热议。首先是部分网友不相信,怀疑其年龄真实性;在官方查证其年龄后,舆论态度又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引发了不要让基层干部白头又寒心的讨论。但是,这两天与互联网企业的朋友吃饭时,对方说,这又有什么,我们公司都有了白头发的90后。

  “90后开始养生了”,看到这样的网文标题,一开始觉得是噱头,后来才慢慢发现不只是玩笑,而是摆在年轻人面前沉甸甸的事实。毕业几年,有的同学在意起自己在“运动步数排行”上的位置;有的同学开始去健身房,有一搭没一搭地打卡;还有学校里习惯熬夜刷题、打游戏通宵达旦的老同学感慨:老了,晚睡一小时,毁掉一整天。

  “一边是对健康无比的渴望,一边是迈不开的双腿;一边是勤勤恳恳地护肤,一边是孜孜不倦地熬夜。”一份调研报告,呈现了90后“朋克养生”的数据:70前、70后、80后、90后四个年龄段的公众,对于健康的自评呈现阶梯式下降的趋势;公众普遍认可运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性,但仅有不到三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运动现状及格。

  渴望健康,很好理解。虽说年轻人处于身体状态的巅峰期,但在追逐理想的道路上,高强度的工作,让很多人付出了透支身体的代价。前些年,一首《感觉身体被掏空》的歌占领朋友圈,引发无数90后的共鸣;这段时间,主题为“燃烧我的卡路里”的电影插曲,竟然成为网络神曲。这一代年轻人和父辈不一样,从小在市场经济环境中长大,习惯竞争也拥抱竞争,考上大学和找到工作并不等同于此生尘埃落定,而只是为事业打拼的起点。询问经常加班的年轻人为什么会加班,他们也说不清究竟是老板要求还是自己主动自愿。

  工作多了,给自己上紧了发条,自然也减少了健康管理的时间投入。上班时总是紧绷着,下班以后追求放松,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心情。另一个层面来说,年轻人面临的诱惑也多,娱乐方式多种多样。以前打打球就算娱乐,虽然简单却不失为健康的锻炼方式,社交也必须走出去与人见面,现在网剧、网游、网文应有尽有,让人“宅”在家里就获得成倍的快乐。

  透支身体,源于对身体真实状况的陌生和大意。看到新闻里年轻人猝死的报道,总以为这一切离自己还很遥远。身体素质本应该最好的一群人,却又是对身体最不在意的一群人。现在或许还只是隐患,到未来就会是躲无可躲的疾患。

  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对年轻人需求的满足程度远非尽善尽美,甚至还存在不友好的一面。尽管城市里的商业健身房密度越来越高,高昂的会员费却让人一点儿也爱不起来。看看小区里,依旧是那几个只适合中老年人动动胳膊、甩甩腿的简易健身装置,天气一冷,那些露天健身装置更是无人问津。而如果喜欢对场地要求高的运动,像游泳、羽毛球,不光要专程坐车去寥寥无几的运动场馆,还要提前预约,再交上一笔不菲的场地费。

  运动门槛的抬升,自然过滤掉了那些对运动缺乏热情而身体状况亟待改善的人。不服者也许会反问:只要想动,就在街面上跑跑步就行了。试问,在车流密集的城市,还能找到几条适合慢跑的街道?最近的公园也许都要坐车去。难怪,散步成了最大众也最没有挑战性的运动方式。

  走出“朋克养生”,也需要用人单位创造积极氛围。企业管理者理应意识到,员工是公司最宝贵的财富。最高明的管理方式,不是迫不及待地榨干每一个年轻人的青春与精力,而是让员工找到归属感,感到这是一个可以干事业的地方。有的企业5点半下班,却提供6点半的班车,8点钟的免费晚餐,10点以后打车可以报销,还有免费的职工健身房开放。有人调侃所有福利都是围绕方便员工加班而设立的,但这何尝不是人性化的管理?既然加班无法避免,奋斗又是年轻职场人士的必由之路,那么为何不创造更完善的保障条件。

  身体健康是一切的基础,谁都知道这个常识。常识不仅是用来重申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践行,而不能在一遍又一遍的唠叨中扩大知行鸿沟。90后朋克养生,事关年轻人的态度和价值取舍,更考验整个社会对青年的关怀,不管如何,绝不能让年轻人在不久的将来力不从心,在无助中感到身体的反抗。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