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教育的起跑线,应该怎样守
发布时间:2018-11-23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15版
分享到: 收藏
  王钟的

  在竞赛班、补习班的竞争跑道上,最终夺得胜利的只是少数人,而多数孩子最终会沦为陪跑者。而且,他们会因为这场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的陪跑,失去发掘自己独特潜力的机会,错过本可以单纯而美好的青春

  “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海淀黄庄这个听起来颇为朴素的地名,却成为远近闻名的“学霸中心”。方圆几公里内,汇聚了多所赫赫有名的公办名校,以及数不清的校外培训机构。

  最近,题为《疯狂的黄庄》的自媒体文章刷爆朋友圈。文章里说:眼下的黄庄,就像一架超速运转的快车,快得让人喘不过气。

  外界一直有个误解,认为北京基础教育扎实,高校招生投放指标多,因此北京孩子“轻松”就能上北大、清华。海淀黄庄的存在,似乎无情地驳斥了这种一厢情愿的想象。“高手的对决”,从来谈不上轻松。超速运转的黄庄,其竞争之激烈与全国各地那些闻名遐迩的“高考工厂”别无二致。

  但是,也要明白海淀黄庄的特殊性。那些把孩子亲手送往各种“残酷”的补习班的家长,很多都曾在海淀黄庄周边的名牌大学学习,是往日激烈升学竞争的胜利者。作为知识精英,他们不可能不明白超前教育、应试教育的局限性,却毅然决然地带领下一代走上重复的路,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海淀黄庄的家长当然懂得“零和竞争”“剧场效应”的含义。父母双双毕业于北大的某两位家长,因为没有让孩子接受超前教育,结果越来越跟不上“大部队”,挣扎了三年,无奈让孩子出国,结果女儿考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

  “在这儿就算是学渣,到了外面都是学霸。”这对家长的感慨,有种看破真相的解脱,但更多的家长依然在海淀黄庄踯躅前行。

  校外补习机构的存在,则为超前教育提供了温床。它们区别于公立学校的特点,就在于超前性和应试性强,不像公立学校那样“循规蹈矩”。

  照理说,海淀黄庄周围的公立学校,很多都是北京乃至全国范围内的示范性学校。能把孩子送往这些学校入读,本来就是“一只脚已经跨入名牌大学的大门”,家长们本来大可放心。而不甘人后的竞争动力,驱使或裹挟着家长,不满足更符合教育规律的公办教育,层层加码,对子女教育投注过多的资源,也让孩子承受了这个年龄本不该承受的压力。

  今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要求“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积极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该意见直指陈年积弊——如果家长的教育观念不转变,大上补习班之风就难以得到遏制。意见也对校外培训机构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例如培训时间不得和当地中小学校教学时间相冲突,培训结束时间不得晚于20点30分,不得留作业等等。

  基础教育阶段如此残酷的竞争,是否意味着到大学以后,这些孩子依然能够保持先发优势?恐怕并非如此。目前,没有任何数据表明依赖补习班的学生在高等教育阶段表现更出色。  学生上大学以后的创新能力,靠的不是重复性的补习,而是开放性的思维;一个国家的创新精神,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愿景,更不可能靠超前而冗余的补习课程来获得突破。

  据说,城市中等收入家庭有百分之三四十的年收入都要用于子女教育,这样的数据无疑是惊人的。不得不问一句:高昂的家庭教育投入之下,是否收获了相应的回报?而社会是否从这种全民性的教育投入中获得了更好的发展?毕竟,为竞争而竞争,不应该成为教育的最终指向。竞争或许会伴随许多人一生,但没有人应该为只追求结果的竞争而活着。

  在竞赛班、补习班的竞争跑道上,最终夺得胜利的只是少数人,而多数孩子最终会沦为陪跑者。而且,他们会因为这场消耗大量精力与时间的陪跑,失去发掘自己独特潜力的机会,错过本可以单纯而美好的青春。这一笔巨大的“机会成本”,家长们理应算个清楚。

责任编辑:士轩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