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人民的名义》获好评:展现当代社会“清明上河图”
发布时间:2017-04-17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分享到: 收藏
《人民的名义》获好评:展现当代社会“清明上河图”

  《人民的名义》剧照。 受访者提供

  正在湖南卫视热播的《人民的名义》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剧中,众多“戏骨”互飙演技展现官场百态的剧情看得人热血沸腾,更让人意外的是,它在年轻人群体中也掀起了一股正能量“追剧”之风。这部当代检察反腐题材电视剧的热播,也标志着沉寂十年之久的反腐题材剧回归观众视野,和现实中轰轰烈烈的反腐行动交相辉映。4日,南方日报独家专访了制片人兼导演李路。李路认为,文艺创作只有反映时代精神和人民关切,才有恒久生命力,“要与时代脉搏相吻合,与观众心思相匹配,这样的作品才能抵达人心,创造共振”。

  南方日报驻京记者 刘长欣

  “戏骨”飙戏招式各不同

  南方日报:很多人惊讶于《人民的名义》尺度之大。在拿捏尺度方面,您一定有比较深刻的感受吧?

  李路:我把周梅森(编剧)称作“斗士”,他的作品里充满了斗争性,这是创作者骨子里带着的。我也是个“战士”,打这一仗,姑且不说结果如何,先打了再说。如果是个逻辑思维比较缜密、理智战胜情感的制作人,是不会做这样的剧的,确实风险极大。

  南方日报:有评论说,《人民的名义》最大的特点是“真实”,但针对一些细节,如侯亮平空降“京州”担任反贪局局长,副局长撂挑子,处长甩脸子,有人说不太像现实中的官场。

  李路:这就是为什么说周梅森是“斗士”了,咱都是中庸的人。中国人的表达方式比较委婉,平时相处都讲究“你好我好大家好”,表达感情时不会那么直白,戏剧把这种矛盾冲突强化了,这就是戏。

  我读这一段时,也曾表达过疑议,“责令”周梅森读一遍给我听,问他为什么这么写,但反过来想想,如果剧本写的是观众意料中的一滩水,那还有看头吗?

  最近我也得到一些反馈,观众指出了一些常识性错误,如“政府应为‘依法行政’而非‘依法执政’”的表述,这需要改。很多观众提的问题我都看了,有些的确是在操作上有上升空间需要调整,但关于剧情,我们经过了反复推研,觉得能被观众接受,可以审查通过,才往前推的。

  南方日报:大家对该剧的争论点,是在陆毅扮演的侯亮平身上。有人认为他过于活泼,也有人认为他工作上太“锋芒毕露”。

  李路:最初我们想把侯亮平设定成有点小痞、带点公安色彩的反贪局局长。经过体验生活,发现这些人跟公安战线的人不一样。他们的工作不是刑侦型,而是技侦型的,针对的是职务犯罪和经济犯罪的罪犯,需要动脑筋。而最高检也希望把检察官的形象树立得正一些,这是一个比较矛盾的课题,希望他有血有肉,有小瑕疵,避免“高大上”。

  所以,我们把侯亮平设置为有点小毛病,偶尔会吹口哨,有点小幽默,但办起事来相当认真和谨慎。他活泼的一面只在生活中,后面你们会看到,他在办案过程中分析得头头是道,面对危险的事孤身向前。

  南方日报:有这么多“戏骨”加盟,戏份较多的陆毅,被网友评价为演技最差,对此您怎么看?

  李路站在导演的角度,我对他的表演是满意的。陆毅确实从“鲜肉”走过来的,早年拍的戏多是通过“颜值”“大长腿”给观众传达美的信息。每个演员的成长历程不一样,没有哪个剧组因侯勇长得美找他演戏。后来走到一起,40多个人飙戏,每个人出的招式不一样,有少林的有武当的,你不能说少林招式不好。我对侯亮平的阐述很简单,演得有血有肉,可爱、单纯,正能量,就可以了。

  加入情感线让片子接地气

  南方日报:剧中有不少金句出现,如“农民的儿子”“你这种人,是专门对不起党和人民的”,在对官场生态的呈现及台词的讽刺性上如何把握?

  李路:周梅森在剧本创作中,融入了近10年的综合思考,这些人物和城市都是众多案例的捏合物。人物与剧情的思考,台词的犀利性,一定是他憋了十年的话,很扎实。台词的反讽通过什么尺度表达比较好,也是我们一直担心的,但从播出效果看,各个年龄层的观众,都接受了,包括官员都说,感受到它真实反映当今社会的反腐态势。现在我们都谈到不反腐不“打虎”已经要亡党亡国的高度,如果影视剧创作还处于浮皮潦草的阶段,观众一定不会买账的。

  南方日报:“赵立春”这个人物被反复提及,却一直没出现,这让我联想到《北平无战事》里“暗场人物”的设置。

  李路:“赵立春”是剧中汉东省的老省委书记,我不能说太多,要不然就剧透了。后面你们会看到,很多事都是由他做指令,他的后代在操作的。设置为“暗场人物”,我们没有审查上的考虑,本来想实拍这个人的,找周梅森来演,后来琢磨着,是否出现要看是不是在行动线里,若没有在的话,就没必要。

  南方日报:喜爱这部剧的不乏“90后”甚至“00后”,是否从创作之初就把年轻人的观剧习惯加入到考虑范围之内?

  李路:从剧本创作阶段,我就跟周梅森讲,万万不能放弃年轻观众。要加入情感线,加入时代元素。我讲了一个道理,说你10年没搞电视剧创作了,这10年间,电视剧产业飞速发展,说教式的、慢节奏的反腐剧,已经不能在当下打动人心了。他也认同这一点。在创作时就加入了兄弟情、师生情、爱情、夫妻情、上下级的情谊等,这也是让这片子接地气的关键。

  与时代脉搏相吻合才能抵达人心

  南方日报:这部剧在格局上涉及了三个维度,除了反腐和官斗之外,还加入了市民这条线,尤其工人维权让人印象深刻,这出于怎样考虑?

  李路:我认为这部剧展现了人间百态,是百姓的众生相。不光工人维权,接下来,还有幼儿园老师、保姆的维权。从人物格局上,最高至副国级,下到平民百姓,还有商人、公务员等,把社会各个层面都涉及了,它是当今社会的“清明上河图”。

  南方日报:现在每天追捧《人民的名义》的人都在增加,是什么促使这部剧收获如此好评?

  李路:在我看来,所谓“良心之作”“诚意之作”,关键要与时代脉搏相吻合,与观众心思相匹配,这样的作品才能抵达人心,创造共振。社会各个阶层的观众,都想对贪腐、反腐,对这些年的生活,有一个作答,但一直没说出来。这部剧可能正好说了他们想要说的,拍了他们想要拍的。

  南方日报:您提到,拍反腐剧不是为了展示腐败,只是为了给大家警示。您如何看待影视剧在当前的反腐大热中所起到的作用?

  李路:这个问题我和周梅森曾聊过,我说,你这10年没写反腐剧,中国出了这么多贪官,你有责任。不管小说家还是影视工作者,都有责任。如果有此类剧给观众以警醒的话,想贪但没贪、想犯罪但没犯罪的官员,可能就被拉回来了。这些年此类剧属空白,呼唤更多好的反腐作品登上荧屏。

  南方日报:您是否认同“反腐剧在复苏”的说法?

  李路:之前我们做过广泛的调研,包括到广电总局前任电视剧司长李京盛处,请教反腐剧怎么做。他讲得很明确:“每年都要有,但数量不要多,希望有深度,品相高。”相似作品蜂拥而来,也要保持高水准,如果影视剧作品流于表现反腐及表面反腐,观众是否还会买单尚待讨论。


 

责任编辑:忆文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