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3 食品谣言
打击食品谣言须加强科普宣传
近年来,有关食品的各式谣言充斥在食品行业的各个领域,“塑料”又成为近期食品安全领域的“网红”。“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火烧塑料粉丝”等人们习以为常的食物一时间都成了危害身体健康的“假货”。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指出,在一些食品安全谣言的助推下,导致公众对食品安全感不强,将影响“拉动内需”国策,应尽快提高全民食品安全素养。
食品安全谣言危害大
“食品领域之所以易出谣言,主要因为食品健康老百姓最关心,且有‘宁可信其有’的心态。”朱丹蓬对南方日报记者表示,在互联网时代,与之相伴的网络谣言也在不断滋生,在众多谣言中,食品行业成为了谣言的重灾区。谣言经过朋友圈、微信群的转发,传播速度呈现几何级式的增长。
“可以说50%以上的人都认为方便面有防腐剂,不健康,其实这完全是错误的,方便面的工艺决定它根本就无需添加任何防腐剂。”3月4日,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表示,近年来国民对国产食品信心下降,导致购买欲降低,这直接影响到“拉动内需”的国策。
公开资料显示,2016年国家食药监主管部门年度抽检食品批次达25.7万批次,合格率稳步提高,达96.8%。可以说,食品安全的总体形势是好的。但是,我国居民的食品安全感却不强,社会舆论和媒体谈食品安全色变。
范现国表示,民众对国产食品的信心下降,导致对其购买欲的降低,这显现在近年来进口食品市场的繁荣程度。他举了上海连锁经营研究所的数据,今年1-3月,进口食品增幅高达34.8%。目前,中国市场已经成为进口食品的最大市场之一,来自世界143个国家和地区,进口品种在5万-6万种左右,品牌超过15000个以上。另据美国食品工业协会预测:2018年中国将成为最大进口食品消费国,市场规模将达到4800亿元。
呼吁进行食品安全科普
据了解,范现国已经连续几年呼吁进行食品安全科普,在他今年参加“两会”带来的4条建议中,其中一条就是呼吁尽快推动食育立法、形成食品安全良性互动社会氛围。
“为全面提高社会和全体居民的食育水平,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卫生计生委等应提出明确方案,鼓励各方互动,既落实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任务,又形成良好的食育社会氛围。”范现国表示,可以鼓励企业积极开展消费沟通和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为培养消费者对食品正确的认知和判断能力,企业应围绕自身特点推行食育,激发公众参与热情,让公众通过参观工厂、科普讲座、动手操作等活动,与食品生产厂家的近距离接触,提高食品生产的透明度。
在人民网与健康时报日前联合主办的“食品安全”专场论坛上,加多宝集团党委书记庞振国表示,治理食品安全谣言,要从滋生的“土壤”入手。他认为,首先应该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实行食品安全信息公开与发布制度。
“食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产品质量,不给谣言产生的机会;同时打造老百姓信任的食品品牌,提高对于谣言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庞振国表示,媒体在遏制食品安全谣言时应发挥作用,用事实粉碎食品安全谣言,弘扬正能量,监督确实有问题的企业和个人。行业内的专家有责任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的科普,提高公众的食品安全常识,提升民众对食品安全信息的独立判断能力。消费者也应该增强判断意识,不要盲目传播这类谣言。
◆“两会”声音
全国政协委员、同济大学教授蔡建国:
网络订餐平台应与
监管部门信息共享
应创新网络餐饮的监管模式,网络订餐平台应与监管部门信息共享,当商家提供上传证照后,平台就能从共享数据库中查验真伪。另外,平台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要求入户商铺在后厨及大厅安装监控,实时向平台传送数据,减少违规操作现象,便于向消费者公开信息,做到透明真实。
全国人大代表、今麦郎董事长范现国:
应尽快推动
“食育”立法
日本早在2005年就颁布《食育基本法》,设定了基本的食育目标,涉及普及食品安全与营养知识、推广合理健康的饮食习惯、完善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构建消费者与生产经营者之间的信赖关系及激发公众对环境和粮食等问题的关心与思考。我国也应制定、颁布正式的“食育”法律法规,如《食品安全教育法》,就能在客观条件上起到监督促进的作用,使“食育”工作能真正地落到实处。
全国人大代表、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
打造中央厨房体系
保障食品安全
建议由实力较强的企业联合上下游优质供应商和渠道商合作打造中央厨房为核心的生产和供应链体系,若目前市场中的60万个不合格餐饮主体全部由现代化、标准化的中央厨房替代,所需中央厨房数量约为300至400家,将极大地降低食品安全监管难度、提升监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