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互联网企业是不是虚拟经济,以及是否冲击实体产业的争论一直存于业内坊间。虚实大战的背后,透露出人们对新兴业态的定位还比较模糊、认识还不够清晰的问题。事实上,所谓的虚和实往往是相对而言的。制造业与流通业相比,显然前者更实一点;而流通业中的实体店销售渠道与网上销售相比,后者就给人感觉要更虚一点。过去工业经济与信息技术很少有交集,毫无疑问被认为是实体,而现在二者开始出现重叠,虚实界限似乎就不那么清晰了。这无疑提醒我们,对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新业态,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审视。
应当看到,虚与实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关系,也不是判断好坏的标准。对中国经济而言,既需要传统实体产业架起筋骨,也需要商业、流通业、金融业等充实血肉。在互联网与实体经济的融合进程中,网络技术前所未有地激活了不少传统产业,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更多活力。以阿里电商平台为例,仅2015年即为社会创造了3083万个就业机会,包括上下游制造业、批发业、金融、物流、服务商等行业和岗位。再如时下兴起的共享单车,数据显示这一新兴服务至少带动了160万辆自行车的制造生产。就如同刀耕火种是农业,机械化播种同样是农业,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我们从事实体经济有了新的作业方式,为经济发展催生了更多可能。
在“互联网+”的时代,重要的不是去纠结谁虚谁实、谁优谁劣,而是探索怎样利用新技术让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优势互补、深度融合。在“互联网+实体经济”的两侧中,实体经济始终是基础性的一侧。数据、代码再强,也不能生产出真实的东西;互联网带来的革命再大,也只局限于流通、服务环节,不可能做出“无米之炊”。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大背景下,通过培育壮大新业态、发展新动能,实现“互联网+实体经济”的发展,打造出的将是我们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截至2016年底,全球10大互联网平台经济体市值已超过了10大工业经济体的市值,其中有3家中国企业上榜。这对于当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转型发展,都带有一定指向性意义。
风物长宜放眼量。置身新常态的大逻辑,“互联网+”不仅是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也是转型发展的重大契机。如何让虚与实深度融合,释放出1+1>2的合力,将是我们必须解答的一道长期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