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亲自主持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他指出,“让有志于来华发展的外国人才来得了、待得住、用得好、流得动”。
两年来,国家外国专家局在国际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方面突破创新,不断提高中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人社部副部长、国家外国专家局局长张建国表示:“‘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伟大实践,正在改写中国未来。”
国家引才政策日益完善
近日,来自印度的联想公司研发总监桑杰夫、来自美国的小米公司副总裁张金玲等7人取得在华永久居留资格,成为首批通过中关村外籍高层次人才“绿卡直通车”的外籍人士。
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对申请中国绿卡的条件大幅度放宽,直接引发各地“绿卡直通车”的开动。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多项人才“新政”,在外国人才出入境、工作许可、购房、子女入学等方面提供相关基本国民待遇,给了他们在华安居乐业的“定心丸”,全力支持他们在中国拓展事业、实现人生价值。
美国学者杰伊·西格尔在成为天津大学药学院首位外籍院长之前,用10年时间把瑞士苏黎世大学工艺化学实验室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分子设计中心,蜚声国际。“让天津大学药学院在药物科学与技术方面跻身世界一流。”这是西格尔的雄心壮志。
西格尔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上刊登招聘启事,向全球招聘教师。西格尔说:“既然要将目标定位为世界一流,就要在世界一流的平台上做事。”如今,药学院60多名教师中,近半数是国际知名专家。
统计显示,“十二五”期间,境外来华专家规模不断扩大,顶尖外籍专家比例持续上升。
面向未来储备高端人才
落户广州3年后,诺贝尔奖获得者克雷格·梅洛的团队对外宣布,研制成功一款能够使人体自然增长的产品肽尔佳RNA,可以改变人体遗传基因细胞。这一发现震惊了整个医学界,被誉为全球医学年度十大发明之一。
“只要你足够优秀,就能在中国施展才华。”美国康奈尔大学前校长杰弗里·雷蒙这样表达来华工作多年的感受。在中国,雷蒙掀开了事业发展的辉煌篇章:创办北京大学国际法学院、出任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并获得中国政府“友谊奖”。
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国家对科研、对人才的高度重视,引燃了国际一流人才来华效力的持续热情。
“我与中国地质科学院科学家的合作,已经在专业领域占据了国际制高点。”国际著名生物学家、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维尔纳·米勒表示,由于在中国不断取得新的科研突破,现在欧美同行对他的态度可以用“羡慕嫉妒恨”来形容。
梅洛、雷蒙、米勒等国际一流人才在中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入选者。国家“千人计划”外专项目是当前中国最高层次的外国人才引进计划,已有6批335名外籍顶尖人才入选。这个项目的实施,也折射出中国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目标日益明确,放眼未来,优化结构,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着力储备高端人才。
海纳百川彰显大国智慧
引进外国高端智力是一项站在巨人肩膀上攀登的事业。在外国专家的帮助下,长安汽车实现了机车集成关键技术领域和管理领域的全面突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引智项目“月宫一号”为我国深空探测的生命保障提供理论和基础技术;核电、动车等一大批自主化技术成果开始向发达国家输出。
拥有怎样的人才资源,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而怎样使用人才,则彰显着一个国家的智慧。从2015年起,每到全国两会前,中国政府都会就政府工作报告征求外国专家的意见和建议。2015年12月,李克强总理亲自就“十三五”规划编制倾听外国专家的建言献策。
“这些‘洋智囊’往往能从全球视角聚焦中国问题,提出真知灼见。”国家外专局政策法规司司长高翔这样说。而在华外国专家们都认为,这体现了中国政府更加自信、更加国际化的开放心态。
海纳百川,方能气象万千。张建国表示:“‘十三五’期间,我们将积极遵循国际人才流动规律,继续完善外国人才引进体制机制,不断增强中国‘世界人才磁场’的吸引力和号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