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热点透视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培育本土创新土壤
发布时间:2014-04-15
文章来源:国家品牌网
分享到: 收藏


经济学家“六问”: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讨论嘉宾: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
 

  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张亚勤针对人们对中国创新被长期诟病的现象这样反驳:“如果说中国人缺少创新基因,这个我不同意。我所知道的中国年轻人在美国学校里面的研究,在跨国公司中的表现,他们创新的热情、能力,绝不比其他国家的年轻人差。英美工业革命包括现在全球PC互联网革命,都是技术创新所驱动的,但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中,我们主要运用了国外新的科技,再加上我们巨大的人口红利和内需市场,技术创新的因素确实少了一些。可是我认为,接下来我们工业革命的规模和影响,会和当时英美工业革命相类同,甚至更大,现在只是刚刚开始,在下一阶段会有更多的科技创新。”

  “创新是非常困难的。”费尔普斯认为,真正的创新不仅是能够发现新的机会,而且还需要对新产品和方法的愿景,以及对经济体的洞察力。

  市场需培育本土创新土壤

  2014年3月15日,埃德蒙·费尔普斯曾在北大商业评论和哥伦比亚大学资本与社会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这样表示,通过直接观察和统计学的调查显示出,中国本土创新现在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但还没有达到美国在19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的大规模创新,这种创新并没有覆盖到企业界的每一个人,一直到草根阶层。他提出“中国亟须以美国经济低迷怪圈为教训,提早培养创新人才,将创新力融合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当中。”

  “中国需要实施本土化创新,不能完全依靠从西方技术转移来实现。本土创新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因素,对国家繁荣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是费尔普斯的观点。

  著名经济学家郑志凯在博鳌2014年会的《博鳌观察》与众企业家对话栏目中则这样指出:“中国目前的很多创新还是跟着西方的脚步,但是我现在可以逐渐看到新的一代创业者,他们有相当程度的企图心,整个创业的环境也比较成熟。所以如果五年或者十年之后,我们再来检查中国的创新状况,可能会看到在一些比较突破、与众不同的创新,这一点我是有相当程度信心的”。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亚洲潜力巨大,具备后发优势以及创新意愿。如果亚洲能够在这一轮革新与创新的浪潮中把握际遇,实现更多的自主创新,并围绕革新与创新加强外部合作与内部互联互通,将有可能使得亚洲再次实现一轮经济腾飞,甚至实现长久、可持续的亚洲富强梦。

  而中国亦正在成为真正的全球创新枢纽。从另一组调查数据可以很明显地看出,跨国企业正在加大在华的创新力度,他们中66%的跨国企业在中国进行研发以满足全球市场需求,而2013年为51%。这预示着跨国企业正在不断提升在华创新的附加值:25%受访者指出其在华研发的附加值高于其他地区。未来十年,将有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其中,消费品、医疗与工业品企业最为积极。94%的在华跨国消费品企业、88%的医疗/生命工业品企业预计,将于2023年前在中国开展全球化创新。

  针对这一发展态势,费尔普斯在2014年3月16日广州与广东青年企业家举行的一场智慧对话中,再次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获得可持续的增长和高就业率,中国需要非常高程度的本土创新,创新在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一定要超过现在的程度。”

  他认为,中国一旦物质繁荣达到一定水平,还需要非物质的繁荣。从统计数据来看,当前中国本土创新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但还没有达到特别普遍的程度,没有像19世纪20年代、20世纪60年代的英美国家所达到的高程度的大众繁荣。

  “在中国实现非物质的繁荣,需要大多数中国人能参与到创新的过程中来,需要在各行各业,同时在社会基层和草根都能有创新行为。”费尔普斯说,创新不应仅仅限制于精英人群,要渗透到各个角落。中国经济必须对现有的组织形式进行改革和重组,才能够推动高程度的非物质繁荣所需要的创新。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