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品牌资讯

北斗可替代GPS 测量精度达厘米级
发布时间:2022-10-29
文章来源: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张启山 郭永睿
分享到: 收藏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左晨 通讯员 张启山 郭永睿

  戴上3D眼镜就能把地形图“搬”回家,足不出户便能确定线路方案……10月25日,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铁四院”)透露,由该院牵头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历时3年多完成,软硬件全部自主研发,基本实现北斗全替代GPS,形成铁路系统新的精密控制测量体系和智能勘测技术。

  北斗“织网”

  铁路测量精度达厘米级

  一人一杆一背包,这是上世纪50至90年代铁路勘测人的生动写照。

  长期以来,我国铁路工程测量勘察、设计、施工、运营、监测等各个领域及导航技术,以美国的GPS导航定位技术为主。

  高速铁路速度快、跨度大、地质环境复杂,需要建立大范围高精度控制网对铁路轨道进行精确测量,以保障高铁运行的平稳性和安全性。2018年11月9日,由中国铁建组织,铁四院牵头,铁一院、铁五院、上海院、港航局参研的《基于北斗导航系统的铁路及航运领域应用技术研究》项目正式启动,涵盖铁路、航运领域。目前,整个项目已完成。

  经过3年多攻关,铁四院与相关单位联合研究出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和解算软件,编制基于北斗地基增强系统的铁路工程测量体系规范,以及支持多星座的北斗接收机、北斗快速测量小车等设备。

  铁四院勘察院副总工程师闵阳介绍,在铁路勘测中,首先会建立若干个北斗基准站(即北斗地基增强系统),这些点状分布搭建起一张北斗高精度框架网,为控制测量、导航定位、变形监测提供高精度且统一的基础服务,从而实现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点位的厘米级高精度勘测。

  “哪里要打洞、哪里要架桥、哪里是铁路衔接线点,一目了然,施工人员只需‘按图索骥’就行了。”闵阳表示,在武汉市轨道交通设计中,就搭建了一张由54个北斗基准站组成的高精度框架网,若干线路利用框架网进行控制网施工建设,保障了各条地铁线之间的精准衔接。

  足不出户

  “踏”遍万水千山

  智能时代,天上地下“参北斗”。

  如今,基于北斗导航、激光雷达、倾斜摄影、无人机等技术,再综合运用深度学习、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处理手段,铁四院建立起成套的智能勘测技术体系。

  10月25日,铁四院2号楼勘察院航遥所,工程师蒋逸群紧盯着电脑,戴着3D眼镜,轻点鼠标,正在对新长铁路(连接江苏徐州市新沂市和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的客货铁路)某区域进行勘测。

  “这是外业人员用无人机拍回来的图像,戴上3D眼镜,就像行走在现实的山川河流中,足不出户便能精准‘踏’遍万水千山。”蒋逸群说,电脑上就能直接采集沿线山川、建筑、道路等地物和地貌信息,真正实现大数据总览全局,足不出户制定线路方案。

  铁四院勘察院测绘三所所长李猛介绍,传统勘测以皮尺、全站仪、水准仪和GPS等设备人工接触式测量为主,一段500公里长的铁路要分成五段,平均每段至少需50名勘测人员,大约3个月时间勘测完。现在通过智能勘测技术,工期至少缩短30%,人员减少四成。

  据悉,铁四院智能勘测技术已试点应用于瑞梅、襄荆、合福、长赣等2000多公里的铁路,未来铁四院承担的铁路勘测将全部运用智能勘测技术。随着我国智慧交通的发展,智能勘测技术将为轨道交通施工、运维等全生命周期提供基础数据,推动全产业链的数智化发展。
 

责任编辑:安和升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