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经济学人》杂志(网络版)7月9日一期发表题为《走出圣人的影子》一文。文章认为,中国开始在创新方面取得进展,一个具有创造力的中国正在形成。
文章称,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之言似乎对中国创新的落后给出了一种文化上的解释,很多中国公司似乎都是山寨模仿者,不能或不愿拿出世界一流的主张、属于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中国的法律体制看来也不利于外国发明者。尊重权威的文化和强调死记硬背的教育体制构成了完整的刻板印象。
然而,有迹象表明一个富有想象力的中国正在出现。从基因编辑到大数据分析乃至5G移动通讯领域,中国专家如今已跻身世界一流水平。完全使用国产计算机芯片制成的“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其速度是美国最先进计算机的五倍。神速而节俭的中国公司正在提出商业模式创新。每月用户达7亿的社交媒体和支付平台——微信比脸书、推特和沃茨阿普(WhatsApp)合在一起还要好用好玩。
文章称,大多数中国公司就像美国铁锈地带(指中西部诸州)或南方腹地(南部诸州)的很多公司一样,不是什么创新偶像。但是,日渐清晰的是,中国正在出现一批领头的世界级公司。两本新书解释了中国一流公司学会创新的原因和方式。
道格拉斯·富勒是浙江大学的一名学者。富勒先生认为“华裔,外资公司……是推动中国技术发展的卧虎藏龙。”他认为最优秀的公司只是部分属于中国,实质是合资公司,可以使用大陆以外的资本和人才。本地创业公司往往缺少老牌中国公司享有的融资特权,所以被迫通过外国风险资本家筹措资金。因为国际投资者和管理者要求财务纪律和良好的管理,所以这些公司别无选择,只能在全球顶尖公司的水平上参与竞争。这些公司拥有来自香港和台湾地区的人才,他们将中国文化知识与全球先进技术融为一体。
文章称,产生少数明星是一回事,可是中国市场真的能够成为世界创新温床吗?这个大胆的命题是上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的学者乔治·伊普和布鲁斯·麦克恩在他们的新书中提出的。他们证明了技术瓦解、商业模式创新和世界最急切的客户是如何聚集到这个市场,从而产生了灵活而富有创造力的公司的。
尽管他们的论点时而显得捉襟见肘,但是作者在论证中国市场加速了创新的观点时还是颇具说服力的。消费者能迅速跟上新潮流,而且是见多识多的数字化达人。与老牌市场的消费者不同的是,他们特别容易原谅失误,公司因此得以通过实验、失败而迅速吸取经验。国内市场既有超级富有的精英,也有庞大的底层民众,是全球趋势的有用晴雨表。幅员辽阔的国家的巨大多样性迫使公司灵活应对。伊普和麦克恩先生称之为“培养世界级竞争者的全球最大的培养皿”。
然而,知识产权这个棘手的问题又该如何呢?作者坚持认为中国政府正在严肃认真地对待知识产权保护,他们特别指出了大城市拥有训练有素的法官和工作人员的知识产权特殊法庭。苹果公司正在就北京专利局的相关裁决提起上诉。出人意料的是,上海市政府刚刚下令关闭韩国城——充斥假货的多层建筑购物中心。中国还发誓要“努力建设一个知识产权强国,创新型国家和小康社会”。果真如此的话,圣人肯定也会首肯。(编译/郑国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