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个是360的广告业务。和其它很多互联网公司一样,360商业化的一个主要的变现手段是广告。如何利用人工智能去预测用户意图,给他推荐更符合他期望的广告,你广告的点击率就会提升。这时候人工智能可以直接提升你的收入,有了收入我们就能搞更多的技术创新。
最后一个是视频方向。360很看好视频这个方向,因为在手机上光做工具肯定是不够的。手机上谁占有用户的时间越长,谁在将来对用户就越有影响力。所以,我们现在非常看好视频领域,但每天海量的视频,用户24小时不睡觉都看不完。我们希望能够利用人工智能把中间这些浓缩的、精华的东西挑出来,比如说每个视频能挑出最精彩的一分钟,再把这些最精彩的视频推给某个感兴趣人。
毕啸南:现在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好像不谈人工智能,就落了先机似的。那对于很多创业者,尤其是小型创业者和投资人而言,您认为人工智能浪潮中他们的机会可能会在哪儿?
周鸿祎:我觉得小公司去搞人工智能的原创算法可能是不现实的,而且这波人工智能最大的机遇是算法都差不多。对创业公司来说,我反而觉得应该寻找互联网之外的领域,利用信息的不对称,哪些领域你能找到结合点,这些领域它能给你提供数据,比如说医疗方面,BAT就不一定有优势,医院的数据也不一定主动给BAT。
创业者要找到自己项目和相关领域的结合点,把深度学习算法与行业数据相结合,这样可能会找到突破点。
毕啸南:其实360现在在儿童手表、儿童机器人这个领域也布局挺多的,你们是怎么关注到这个领域的?
周鸿祎:儿童手表和人工智能开始没什么关系。
我一直觉得,创业者不能流行什么概念就去做什么,比如说大数据流行了,云计算流行了,物联网流行了,人工智能流行了,你就开始去琢磨(怎么蹭这个热点)。凡是围绕着这种概念去做的创业,我认为是自欺欺人,要不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要不就是以欺骗VC为目的。
真正的创业者要从用户出发,从用户的痛点跟需求出发,去设想用户在什么场景下有什么样的需求,有没有被满足。如果满足得不好,你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案?你先有了这样一个目标之后,然后才是技术的问题:天底下所有的技术,哪个技术能够为你所用,能够解决问题,你就用什么技术。而不能反过来,说我有一个什么技术,然后拿着这个技术到处寻找机会。
因为我有小孩子嘛,我就有很多担忧。我时常就在想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很自然地就觉得,既然你不能给小孩一部手机,那我们就想能不能做一个手表?把一个手机做到手表里,这样父母可以随时定位自己的孩子。
我们最早想的方案很简单,就是随时能定位他,知道他在哪儿,防丢嘛。后来做了手表之后发现,我们是一个智能的平台,除了定位外,我们的手表还可以变成一个沟通的功能,小孩子可以拿这个可以给父母打电话,可以发一个笑脸,可以发语音,就像一个儿童微信一样。
第三步我们在手表上装了个摄像头,小孩每天在外面,他可以抓拍照片。这样我们从儿童的眼睛里可以看到他每天看到的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就会有人工智能的需求了。比如说这个手表陪伴孩子的时间很多,他可能会跟手表说话。为此,我们在这里边做了语音识别的功能,小孩可以问手表很多问题。
毕啸南:为什么每次冲在风口浪尖的都是你,而不是其他人?这里面性格品质的特征到底是什么?
周鸿祎:可能因为那时候我们比较年轻,公司也没什么可以依靠的东西。很多时候有点像街头的古惑仔,你只有一直拼命地往前冲,才有机会幸存。
当年很多公司的老板他们比我更深懂中国文化的奥妙,大家很多事都是躲在后面,很少有老板亲自上阵。而我很多时候自己会亲自冲上去,跟人撕,跟人去理论,所以给人印象会比较深刻。
毕啸南:我们提一下你的自传《颠覆者》,你说互联网这个时代,这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在某种程度上是成就了你,成就了这样一个“颠覆者”。那你觉得在下一个时代,如果我们暂且预测它是人工智能时代的话,它会有什么样的特性?它会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人出来,做一个挑战?
周鸿祎:有人老是要把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对立,这其实不对。没有互联网,没有这种广泛的连接,没有这种计算力的提升,没有大数据的产生,云端算力的提升,人工智能这个学科、这个算法20年前就有,今天也无法大放异彩。
我觉得人工智能是一种新的技术,在具体的技术竞争领域,可能会有所不同。但它整个的精神,我觉得还是互联网时代的开放、创新。如果说得更大一点,我觉得今天互联网的这种精神,实际上是硅谷精神的一种延续。无论是在当年的半导体时代,还是在PC和移动互联网时代,也不管是当年的微软和苹果,还是今天脸书这种公司,这种颠覆创新的精神是一脉相承的。
我认为任何时代都需要这种有才华、有梦想的年轻人,利用这种颠覆创新的能力,在巨头忽视的领域,做出一些有意思的产品,能够解决用户的刚需和痛点,从而完成对巨头的逆袭。这种精神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