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8世纪30年代,“企业家”指的是那些把经济资源的效率从低提到高的人。某种意义上来讲,企业家其实是让有限的资源创造出更高、更大附加价值的那一群人。从这个意义理解,企业家精神一定会内涵着几个最重要的特质,陈教授十分认同宋总提出的创新精神,执着的努力,以及责任感与使命感这三点内涵。
随后,陈教授从企业的四个属性的角度,探讨了企业与其所承载的社会功能的话题。企业的第一个属性在于企业要提供产品;其次则意味着企业要创造利润;企业还承担着提供就业的职能;并在最终要实现社会价值。一个企业只有把上述四项职责履行好,才是一个真正的成熟的企业。
陈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她对于“创新”的理解。陈教授认为,宋总身上具有非常清晰的企业家精神,因为他对创新的理解不是一个理念,也不是一个观点,而是实际的行动和结果。因此,“创新必须转化为行动与结果”,即创新一定是实践的创新,创新必须回到实践当中来。创新还必须是一个基本的工作形态。创新一定是行动跟结果的关系,真正的改变是在行动和结果当中体现的,不是看你说什么,而是看你做什么。要想成为一个创新者,要有一种“深刻的静”,拥有奋斗、投入、专注的品质。
陈教授从几个格局的角度理解中国的新商道。第一个格局是市场的格局,要在市场的格局当中去建立基于诚信、基于品质的市场游戏规则。第二个格局是行业的格局,在整个行业的战略逻辑、经营逻辑、技术逻辑被调整的时候,看到新的商业逻辑。第三个格局就是全球格局。“我们之前是把世界的工厂放到中国,我们今天是在全世界建工厂”。在历史机会到来的时候,她希望大家发扬企业家的精神,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宫玉振、宋志平、陈春花:中国新商道的独特内涵
在随后的环节中,宫玉振教授、宋志平先生与陈春花教授就中国新商道的独特内涵这一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宫玉振教授指出,中国的新商道是中国能够给今天的世界提供的一个巨大的价值,这也意味着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入门券。如果一个国家的企业走向国际而背后没有商道的支撑,可能就被认为是粗俗的、仅仅是物质层面的“走出去”,因此我们要在商道的层面做总结。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管理学教授、BiMBA商学院副院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东方战略与领导力研究中心主任宫玉振教授
关于中国新商道的独特贡献,宋志平先生认为,我们要站在道德的高地做企业,境界要高。带着亲诚的文化,与别人亲密合作。坚守“亲诚惠容”,要有恩惠于人家,让人家有好处,能够包容。宫玉振教授指出,宋总以一种天下的情怀成就天下的事业。这可能是未来商道的方向,要想赢得世界,首先是赢得天下的人心。陈春花教授则从思维方式、文化习惯、商业模式这三个层面,指出了中国新商道的建构方向。
面对消费主义时代成长起来的八零后、九零后一代的创业者与企业家,宋志平先生建议,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同时,最好还能够用一定的时间学习一下中国灿烂的传统文化。陈春花教授则认为,由于每代的生活经历和拥有的知识,以及面对的困难不太一样,因此我们应该有学习的心态。在宫玉振教授看来,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充满着机会的时代,但确实容易陷入机会主义,不断地追逐新的机会,所以很多人的行为会变得非常浮躁。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如何在机会之中保持专注的精神,把一件事情做好。
一个成功的国家一定是一个企业家倍出的国家,尊崇企业家的国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国家。
最后,三位嘉宾还从企业家精神的角度探讨了如何理解今天中国的经济机会、经济形势,以及未来的机会。在新旧更替迅速、机会众多的当下,所有的边界都打开了,我们在见证着社会急剧的变革以及背后的机会。面对每个时期不同的困难,我们应当用平常心去看待,并努力解决,相信所有困难都会一一克服。这种乐观、自信与进取的精神,正是中国企业未来的希望所在。最后,宫玉振教授引用宋总书中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一个成功的国家一定是一个企业家倍出的国家,尊崇企业家的国家和弘扬企业家精神的国家,我们把企业家精神用在社会各个层面的时候,我们这个社会就会充满活力,我们的企业的经营就可以提到更高的境界,我们的人生观就会达到一个新的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