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李桂莲在大杨创世大连旗舰店内。 新华社记者 刘金海 摄
新华网大连12月9日电(记者李柯勇、蔡拥军)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采访辽宁大杨集团董事长李桂莲,这是绕不开的话题。
作为北方创业最早的外贸服装企业之一,大杨集团以代工完成原始积累,曾饱尝被挤压在产业链低端的苦恼,也经历过转型升级的阵痛。
当人们开始憧憬“中国创造”时,李桂莲提醒,企业首先要脚踏实地,苦练内功,提升制造水平。如果基本产品质量都不过关,“创造”只能是空想和忽悠。
记者:大杨集团从来料加工到打造自主品牌,用了多长时间?
李桂莲:我们从1979年创业,十几年都在给人家做一些贴牌加工。1995年以后开始做自己的品牌,逐步从低端向高端过渡,但是到现在转型升级还远没有结束。也许可以说,这是一件永无止境的事。
记者:转型升级最难的是什么?
李桂莲:是人本身的转型升级。人员素质、技术水平达不到,想升级也升不了。最早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连西服是什么样都没见过,就敢接订单。后来才明白,这里头道儿深了去了。一个袖笼条,面辅料就有上千种,选不准,效果差很多。要赶上国际顶级品牌的品质,需要很多年的学习摸索。
记者:怎么才能推动品质的提升?
李桂莲:一方面靠管理,谁在质量上马虎,重罚,让“质量就是生命”的意识扎根在每个员工心里。另一方面靠设备,花数千万元从国外进口了质量检测装备。类似设备国内只有国家商检部门才有,在同行里我没有见过。只要能保证质量,我舍得花血本。
记者:你的超前意识员工能接受吗?
李桂莲:开始接受不了。比如刚上单量单裁的高端生产线时,他们觉得很累。原来大批量生产,每道工序每小时能干70件;单量单裁,每小时才能干两三件。但是不接受也得接受。没有精品意识,就打不响品牌;没有品牌,企业就永远上不了层次。
记者:你如何理解“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的关系?
李桂莲:要想做到“中国创造”,第一步先要把“中国制造”做到位。现在有些品牌很浮躁,炒作概念,但工艺水平不行,结果三五年就消亡了。你看国外大牌子,在制造上都精益求精。真正有生命力的品牌,决不是一夜之间练成的。
记者:要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还有哪些问题必须解决?
李桂莲:软实力,比如服务。我们有个姓曲的量体师,主动给一位顾客修补了西服上的一根断线,那套衣服不是大杨的,结果那位顾客跟我们订了60多万元的衣服。我们决定重奖小曲,因为他体现了一种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服务本身就是品牌的一部分。企业文化的深度,直接决定着品牌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