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高端访谈

宋志平: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与企业转型升级的选择
发布时间:2013-11-06
文章来源:中国新闻网
分享到: 收藏

    融合发展方面,中国建材集团坚持“央企的实力+民企的活力=企业的竞争力”,通过资本、资源和文化的融合,进行了国有和民营混合所有制企业的积极探索。一是资本融合。在重组过程中,通过权益融资施行股份制,给民企创业者留30%左右的股份;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资本只占48%,民营资本、社会资本占到52%,成为产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的新型央企。二是资源融合。通过系统的管理模式,将人才、资金、技术等各种资源组织起来,实现优化配置,提高了经济效益。三是文化融合。大力推进整合优化,提倡竞合的市场理念、包容的企业文化,为众多挣扎在亏损边缘的民企提供共同奋斗的事业平台和降本增效的现实利益,同时充分信任民企创业者并吸引他们成为职业经理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多种所有制共同融发展的混合经济模式。国企和民企都是市场中的竞争主体,大家的竞争只能是市场性质的公平竞争,而不是国和民的竞争,国企和民企不是对立关系,而是互为补充、互相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需要不同所有制企业共同发挥作用,形成联合体、共同体或者说[删去说]强大的中国经济组团,进而在全球取得竞争优势。

    三、国际竞争新格局与产业“走出去”的选择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全球竞争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在经济复苏缓慢、失业率居高的压力下,欧美国家实行“再工业化”以重振经济,美国“页岩气革命”更是强劲推动了制造业回归。与此同时,西方贸易保护主义盛行,针对中国的贸易摩擦明显增多。因此,随着人工成本快速提高、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逐步减弱,我国正面临产业链高端向发达国家回流、产业链中低端向成本更低国家转移的双重挤压,外贸形势相当严峻。

    全球经济形势的复杂多变给中国企业“走出去”带来诸多困难和风险。但世界经济低迷也为中国企业以低成本投资并购获取海外先进技术、高端人才、品牌渠道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面对全球竞争格局的新变化以及国际化经营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既要积极“走出去”,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又要创新“走出去”模式,不断提高国际化经营能力。

    首先是加快“走出去”步伐。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GDP(国内生产总值)长期大于GNP(国民生产总值),反映出我们在海外投资和收益水平的差距。从企业自身来看,国际化经营程度普遍较低,实施国际化战略势在必行。我们要加快“走出去”,树立全球视野,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主动融入全球价值链、产业链、供应链,力争创造更多经济效益。

    第二是探索“走出去”新模式。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的大背景下,单纯的出口导向型战略已难以为继,我们必须探索“走出去”新模式,推动国际化经营向纵深发展。一方面要重视全球战略资源方面的投资,为我国长期经济发展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要用收购兼并的方式进入发达国家有品牌和技术优势的高端产业,用产业转移的方式在发展中国家开展实业投资,也就是要走产业“走出去”的道路。过去我们是贸易人员打前站,大多数产业人员并不熟悉海外市场;而今天,我们产业人员也要“走出去”,自己上战场,在海外建工厂。以前我们说“中国是世界的工厂”,今后我们要改为“世界是中国的工厂”,这对我们来讲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是巨大的挑战。

    第三是坚持互利共赢理念。“走出去”要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秉承为当地经济发展作贡献、与当地企业密切合作、与当地人民友好相处的“三原则”,推动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树立负责任的国际形象。中国公司要积极融入当地产业链,与当地公司加大融合,照顾到他们的原有利益,创造增量互利多赢,不能把国内打恶战的竞争文化搬到国外去。同时要做优秀的全球公民和企业公民,多提供就业机会,提高员工待遇和劳动安全保护。此外,还要尊重当地法律,融入当地风俗习惯,加强文化交流与融合,多做公益事业,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企业社会化阶段与阳光企业的选择

    李克强总理强调:中央企业要建设“阳光央企”,在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中发挥骨干作用。打造阳光企业是企业发展到社会化阶段的必然要求。纵观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历三个阶段:在个人创业阶段,企业主要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在公众化、公司化阶段,企业主要目标是注重所有者利益和经营者利益。现在企业进入到社会化阶段,不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混合所有制企业都无一例外地超越所有制,实现了社会化。

    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方式和目标都体现出强烈的包容性。企业首先是社会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社会要求,必须首先重视和维护社会大众利益,必须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必须实现阳光下的经营。作为社会的主体,企业要以推动社会进步和促进民生幸福为己任,勇担社会责任,按照社会大众、员工、安全、环境、质量、成本的价值排序经营管理,把关乎社会、关乎大众、关乎消费者、关乎环境、关乎气候的事项放在前面,把赢得利益放在最后,努力创造阳光财富、造福社会。阳光,意味着公开透明的经营,意味着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意味着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意味着公平和谐的市场竞争。

    一是坚持公开透明经营,遵纪守法、规范运营、科学决策、防范风险,从体制机制制度上推进人财物等重大决策权力运行的公开透明,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和企业健康发展。同时还要及时公开透明地进行信息披露,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监管部门的监管,虚心接受社会大众和媒体的监督。

    二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安全、环保和资源节约,实施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倾力奉献。此外还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努力回馈社会并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三是坚持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为社会人、投资人、企业人创造优良的产品、服务、效益和福祉。企业是人,企业为人,企业靠人。企业的根本追求在于实现人的幸福和价值,要严格恪守商业道德,兼顾好各方利益,实现利益均衡。

    四是坚持共生多赢的竞争理念,推动行业共同进步。企业要有合作精神、分利思想,能融合、能共享,共同维护行业公平竞争、和谐健康的市场环境。大企业和大企业家要肩负起引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任,带领行业走一条竞合发展的蓝海战略。

    作为建材行业的排头兵企业,中国建材集团把自我成长融入社会发展进步之中,把打造阳光企业作为自身追求,倡导与自然和谐、与社会和谐、与竞争者和谐、与员工和谐,努力建设创新绩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社会责任型企业,为推动社会健康和谐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加大信息公开力度。中国建材集团连续4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获得国内社会责任报告最高的五星评级;所属股份公司每年发布中期及年度报告,据实披露经营业绩和风险,并进行路演,接受社会大众和广大投资者的监督;每年定期上报年度全面风险管理报告,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宣传贯彻和发布;设立新闻发言人,完善新闻发布工作制度,建立与社会公众、媒体沟通的有效机制,企业形象和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

    努力实现“绿色梦”。中国建材集团秉承“善用资源、服务建设”的企业使命,为推动行业转型升级、实现绿色发展积极贡献。传统建材领域,坚决淘汰落后产能,通过配套余热发电系统、推广脱硫脱硝技术等方式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建设花园式工厂、发展循环经济等方式恢复和美化环境,实现了企业与自然和谐相处。中国建材集团在符合条件的水泥和玻璃生产线上,全部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系统,已建和在建余热发电装机容量超过1400MW(百万千瓦),每年可消纳工业和城市废弃物约9700万吨。“三新”产业领域,充分利用工业废弃物生产纸面石膏板等新型建材,大力推广绿色、环保、舒适的新型房屋,研发生产Low-e玻璃、风机叶片、太阳能光伏玻璃等新能源材料,为社会提供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技术和产品。

    积极做企业公民。中国建材集团把实现员工幸福作为重要目标,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发挥领军者作用,带领行业内企业和谐共赢,共享行业健康发展成果;全力投身抗震救灾,在汶川、玉树、芦山震后重建中,先后捐建医院、村民综合活动中心、小康抗震房屋,全部采用世界一流新型房屋技术和新材料,可抗九级地震,受到当地政府和人民欢迎;热心公益事业,帮助所在地区共同发展,2012年对外捐赠项目255个、捐款1015万元,彰显了责任央企的形象。

    大企业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主力军和生力军。过去,中国建材集团通过走资本运营、联合重组、管理整合、集成创新相结合的道路,10年间实现营业收入、利润均增长100倍,成为营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利润过百亿元的世界500强企业。今后,我们将继续发挥大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引,推动整合优化,加快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发展,努力做强做优、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宋志平: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会长,中国建材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中国医药集团董事长)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