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高端访谈

辜胜阻:搞活实体经济亟需盘活金融存量
发布时间:2013-06-27
文章来源:新华财经
分享到: 收藏

    新华网消息 6月19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了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这也是他在一个多月之内第三次提及“盘活存量”。新华网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民建中央副主席、经济学家辜胜阻教授。

    记者:请问您怎么看待决策层如此高度重视“盘活存量”?对中国经济有什么深远的意义?

    辜胜阻:总理在短短一个多月内三次提及“盘活存量”,表明了中央高层在提高经济中速增长的容忍度的同时,慎用依赖增量信贷“放水”来刺激经济的粗放发展方式,强调依靠金融市场内部调节来提升金融效率。

    当前,我国金融运行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流动性总量过剩而结构失衡,货币信贷存量推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不断走低。相关测算表明,2012年我国广义货币存量与当年GDP的比率高达约1.9倍,而同期美国仅为0.6倍,欧元区0.9倍,日本1.5倍。尽管流动性总量过剩,但由于金融资源严重错配,大量的超额货币在金融体系内空转,没有形成有效资本,助推实体经济。大量的资金追逐各种金融资产、房地产和基础资源,形成资产价格的快速上涨,加剧了盲目的市场投机行为和经济泡沫化倾向。

    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并没有因为信贷资金的投放而得到缓解。相对于国有垄断企业、大型企业而言,民营中小企业的资金极其紧张。全国工商联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95%的小微企业未曾从金融机构获得过贷款。与资金大量涌入产能过剩等低效行业及房地产业形成强烈反差的是,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高技术产业所需的大量资金得不到满足。

    面对这一结构性矛盾,即便货币信贷再度宽松,增量资金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依然有限,甚至会加大金融系统性风险。事实上,发展实体经济才是根本目的,资本是发展实业的手段。要防止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内部“空转”。如果货币资金只在高收益领域“打转”,到不了实体经济,也将给实体型企业经营带来灾难。

    记者:决策层开出了“盘活存量”来医治金融空转和助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药方,但具体到“怎么盘活”,可以有哪些手段和办法?

    辜胜阻:当前,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精神,切实提高金融效率,盘活货币信贷存量,需通过完善一系列制度建设,调整存量资金的流向,将“迷失的货币”引流到“干旱”的实体经济领域,让盘活金融资源与搞活实体经济相得益彰。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搞活实体经济,关键在于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铺设竞争高效的多层次的融资渠道。我国金融错配的主要原因在于,大银行主导的金融市场格局与小微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体系不相匹配。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应该是,通过金融创新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使大中型金融机构和草根金融机构、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商业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生共存,形成一个既有“大树”、又有“小草”;既有大商业银行“大象”这类大动物、又有微型金融这类“小微动物”的多元化金融生态系统。金融资源配置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下,必须降低金融业的准入门槛,建立更多的中小金融机构,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的改造重组,提高金融业的竞争程度,为不同规模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盘活存量金融资源搞活实体经济,根本在于拓宽实体经济利润空间,让金融资本流入实体经济有利可图。资本具有逐利性,特别是银行资本出于风险考量,往往具有“重大轻小”的规模歧视和“重公轻私”的所有制歧视,不愿意服务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这就需要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支持,让小微企业“有钱赚”,让金融业心甘情愿地服务于实体经济。

    当前,要规范民间借贷市场,完善金融证券市场监管,限制投机暴富,挤压“炒”经济的空间,同时要深化改革,营造民企与国企间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环境。尤其是要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建立公平、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引导民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支持民间投资进入铁路、市政、能源、金融、社会事业等领域。要引导国企调整产业布局,把一般性竞争行业的发展空间尽量留给民间投资主体,防范国企过度扩张对民营中小企业形成“挤出”效应;同时推进产业链上游可竞争性环节的开放,不断改变一些经济体或地方靠垄断“银根”、“地根” “能源流”、“信息流”“物流”(路桥)这类上游资源获取超额利润,而大量民营中小企业在下游过度竞争、苦苦挣扎的“两极分化”现象,积极缓解小微企业生存困境。  

责任编辑:Dima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