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法治报道

公益组织解读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
发布时间:2016-10-08
文章来源:中国青年报
分享到: 收藏

  原标题:公益组织解读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

  北京老年法律咨询热线今年7月7日开通以来,截至9月27日,近三个月时间,共接待60岁以上老年人的咨询案件935件。其中关于涉众型经济犯罪咨询占21%。

  企业项目、理财产品用投资换取回报,名目繁多的“保健品”“神药”,这些涉及不特定群体、被害者人数众多的金融证券类、传销类、欺诈类经济犯罪被称为“涉众型经济犯罪”。近年来,不少老年人遭遇此类案件,多年的积蓄打了水漂。在重阳节来临之际,致诚公益 北京老年维权服务工作站发布了《老年人涉众型经济犯罪被害风险调研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梳理分析了老年人遭遇涉众型经济犯罪的主要类型、案件特点及被骗原因,指出了老年人受骗后维权难的问题,并就如何提高老年人的防骗意识提出了建议。

  935件中有197件是老年人遭遇涉众型经济犯罪被骗。报告依托这197 件案例,此外通过问卷调查,对老年人遭遇涉众型经济犯罪的现状进行了调查。

  报告根据资金流向、是否有实物交易、以及投资理财方式等,将老年人涉众经济犯罪被害案例分为投资企业类、投资理财类、投资养老项目类、投资艺术收藏品类以及购买药品保健品类五种。192起案件中,上述五类案件所占的比例分别为14.58%、25.52%、14.58%、4.68%以及43.23%,购买药品保健品成为针对老年人的涉众型经济犯罪的重灾区。这类犯罪通常向老人推销保健品、药品、各种名目的治疗仪,等老年人发现使用后没有效果或者产生不良反应要求退款退货时,对方开始推诿扯皮。

  报告中的案例显示,销售方往往冒用卫生部、药品监督管理局、各大医院和各种医学研究机构以及“老龄委”等机构和协会的名义,以送医疗保障、送免费礼物、免费旅游为饵、拉老人听讲座、搞免费体检,骗取被害人的信任,趁机推销保健品、药品或其他商品。相比投资企业投资理财产品等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损失,老年人面临这类案件时大多数遭受的经济损失相对较小。因此,老年人提出退款要求被拒后,一些人会觉得损失不大,不愿意再花时间和精力去维权。

  调查数据显示,30%的老年人会因为“花费时间精力,嫌麻烦”而放弃追偿,同时也有45%的老人因“害怕被子女埋怨”而不愿意寻求帮助。

  而企业、理财、养老项目、艺术品等方面投资的涉众型犯罪,共同特点是虚构高收益高回报,作案方式也日趋职业化。涉案公司从过去的小作坊、路边店发展到进高级写字楼注册公司。这类公司企业内部设有财务部、行政部、客服部、市场部等,组织结构严密齐全。在合作方式上,有的企业与通过投资人签订合同范本、担保协议等文书。形式正规性、合法性成为迷惑老年人的最佳方式。

  报告分析了受骗老人的年龄段发现,70%的被害人年龄在60岁到80岁之间。他们的身体状况相对较好,有的刚刚退休,所以也能较多地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经济活动,遭到经济犯罪侵害的风险相对较高。

  除了经济损失,此类犯罪还会给老年人带来心理创伤。一些老年人在案件发生后都不愿意告诉子女,不愿意被街坊邻居知晓,寄希望于通过个人的力量把事情尽快处理完,客观上导致健康状况下降。在此情况下,一些被害人难以理性维权,也容易引发一些社会问题。

  报告指出,老年人信息结构陈旧,获取外界信息的渠道单一,是其受骗的原因之一。根据调研结果显示,54%的老年人通过电视节目来获取信息。47%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容易上当的原因为“缺乏相关的知识信息”,55%的老年人认为自身“容易轻信他人”,防范意识薄弱。

  此外,现代老年人对健康、养生越来越重视,进入老年期后,身体或多或少都会有些问题,比如老年慢性病,生活自理能力较之过去都有下降,极大地降低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一些老人在咨询中表示,特别渴望有“神药”能包治百病。一些越是子女不在身边的老人,越是渴望有人能提供健康服务,也因此最容易产生对“健康产品”的接受心理。

责任编辑:丹丹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