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新闻头条

当前位置:国家品牌网首页 > 新闻传播 > 新闻头条 > 正文
慈善机构如何不“疫”使命
发布时间:2020-02-02
文章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分享到: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各地的爱心捐赠正通过多种渠道向湖北汇聚。1月27日,杭州市发布《杭州市关于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接收社会捐赠的公告》称,每天的捐赠款物收入和支出情况在《杭州日报》第四版公示,并同步在杭州市红十字会官方网站和杭州市红十字会微信公众号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杭州红会的做法受到广大群众的点赞。公益慈善机构,在救灾救难中从未缺席,发挥的作用不可替代。只有信息公开透明,才能赢得公众的信任。湖北红会因信息披露被动反应迟缓、应对失序而饱受质疑,不妨对照杭州红会的做法,检视自身,千万不能抱着委屈心态,怪舆论“站着说话不腰疼”。

  诚然,地方公益慈善机构人手紧张是常态,突然面对从全国各地运来的海量物资,要在短时间内做到尽善尽美,确实有难度。尤其那些疫情严重的城市,此前可能没有经历过重大考验,此次疫情突如其来,在抗击疫情第一线的他们,目前压力和工作负荷肯定是远超全国同行。而且,红会受捐物资具体如何分发,卫健委和防控指挥部有很大的话语权。

  但我们要看到,口碑是长期表现的总和,问题也是在平时积累的。疫情只是一面镜子,如果日常管理不够规范,平时作风不够扎实,拉到聚光灯下就经不起检视,必然会在关键时候“现出原形”。

  关于公益慈善机构的争议与谣言,大多与其运作过程不透明有关。在抗击疫情这种全民关注的重大事件中,民众捐款捐物踊跃,当地的公益慈善机构更应主动公开信息。如果连官方网站的数据都一直是测试数据,如何让公众放心?须知,公益慈善机构组织规模、品牌,都不能为公信力背书。只要信息公开不够,就很容易陷入被动。

  学会主动与公众沟通,是公益慈善机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必修课。如果总是等到被网友“人肉”、媒体上门采访,才像挤牙膏一样透露些许信息,回应质疑,负面舆论场已经形成,再要扭转自身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必然事倍功半。事实上,公益慈善机构不仅应该公开每一笔捐赠款和物资的接受和使用情况,还可以通报现在面临的人手不足、与医院协调不畅等实际难题,赢得公众的理解。怕只怕,有些公益慈善机构早已习惯了傲慢。

  杭州红会受到赞誉也表明,媒体和公众对公益慈善机构的监督绝不是“鸡蛋里挑骨头”,做得好也会给予赞许。实际上,大多数同胞都是包容和理智的,只要每一笔账目都清晰可查,只要看到工作人员兢兢业业奔忙在抗疫一线,大家也能理解公益慈善机构的具体难处。

  在今日中国,点滴善意已汇成慈善的洪流,在民间还蕴含了极大的社会动员潜力。比如,一名演艺明星的粉丝团体,也能72小时将捐赠物资送抵武汉医院。这其中,必然有值得学习可取之处。如果公益慈善机构与地方防控指挥部门能更密切联系群众、依靠群众,也许有助于纾解物资积压,解决人手不足难题。这也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要求。

  每一次挑战,都是提升能力的机遇;每一份监督,都是促进工作改进的力量。汶川地震中,四川公益慈善机构的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就得到了显著提升。期待湖北红会等公益慈善机构,总结目前工作中的不足,借鉴成熟经验和先进的做法,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让慈善事业真正成为打赢抗疫阻击战的一支生力军。

(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李坤晟)

 

责任编辑:默默

网友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