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是怎样的信念,让一代代爱国报国的知识分子写下无愧于祖国和人民的时代答卷?今天,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从未如此之近,伟大事业,呼唤千千万万知识分子,书写新时代的精彩篇章。
矢志爱国奉献——一代代知识分子信念如磐、意志如铁,用执着谱写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伟大篇章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批批知识分子将爱国奉献写在三尺杏坛。
讲台下,他是一位2岁时罹患小儿麻痹症、至今行动不便的普通人;讲台上,他立刻脱胎换骨成为“发光体”,牢牢地吸引着学生们的注意力,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他引经据典、风趣幽默的讲授之下面目可亲。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向明,为了“以真心真情真意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念,在思政课的讲台上一站三十余年。
“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王老师不仅传授知识,更传递价值。”有同学在听课后深有感触地说,“王老师的授课,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前辈们雄关漫道的万里征程,苦难辉煌的历史画卷,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和中国知识分子的担当,让我们有了拼搏奋斗的动力。”
拂去历史的尘埃,穿越弥漫的硝烟。我们至今仍为一代代中国知识分子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所做出的爱国壮举深深感动。
1955年10月28日,从美国返回祖国的钱学森(左一)到达北京,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吴有训等迎接。新华社发
1935年,年轻的钱学森抱着“科技救国”的心愿跨洋赴美。新中国刚成立,秉持报国信念的钱学森归心似箭,但当他准备启程,却突然被美国联邦调查局扣留。归期,变得遥遥无期。但钱学森一颗赤诚火热的心,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祖国跳动。当在加州理工学院师从钱学森的郑哲敏先于他启程回国时,钱学森再三交待说:“你回去以后,国家让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坏。”
“前途不明也要回国,国家一穷二白也要回国,国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这就是钱先生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郑哲敏说。
当美国最终撤销对钱学森的管制,他毅然放弃在美国的所有,回到新中国,“参加伟大的建设高潮”。
那时候,中国的科学大业正艰难起步,无数的知识分子以国家的紧迫需求为己任,甘于吃苦奉献,默默撑起民族的脊梁,用血肉与青春为中国现代化发展奠下千秋之基石。
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吃苦奉献,爱国报国的品质就像根系深深扎在中国的土地里,流淌在当代知识分子的血脉中。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的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李金城,是扎根西部、默默奉献的当代知识分子的代表,他参与了20余条国家重点铁路项目勘测设计,也是“高原天路”——青藏铁路的总设计师。
李金城说:“青藏铁路在勘测翻越唐古拉山的线路走向时,为了给国家节省投资,我们放弃了海拔5231米的公路垭口,改从海拔5072米的无人区垭口翻越。我们勘察队伍在泥泞的沼泽中,经受了大风、大雪、冰雹的袭击,憋着‘一定要干完青藏线’的这股劲,徒步走出无人区,完成勘探工作。”
苟利边疆苦亦荣,丹心一片照雪山。
中国工程院院士、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工程建设管理局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邓铭江,是个不折不扣的“疆二代”。
“从1982年大学毕业至今,我已经在新疆水利工程一线工作了36年。是新疆这片广袤的土地养育了我、培养了我,也成就了我。我将继续发扬爱国奋斗精神,坚守在新疆水利事业第一线,把论文写在祖国边疆的大地上!”邓铭江说。
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病房与同事交接工作(2015年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复旦大学供图)
在青藏高原上,有一位“疯狂”的教授——复旦大学教授钟扬,在生命的最后16年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在高山砾石间采集了4000万颗可能在百年以后对人类有用的植物种子;他连续16年援藏,一手培养出一支高原上的生态植物学“精锐部队”,带领西藏大学生态学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名单。
疯狂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更是当代知识分子为国奉献、扎根边疆的赤子之心。
勇于创新创造——一代代知识分子历经磨难、勇往直前,在中国梦的圆梦征程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017年的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赵忠贤登上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40多年里,他的团队用自制的炉子或淘来的二手“土炮”,在“不及今天百分之一”的硬件条件下,取得举世瞩目的重大突破,让世界物理学界为之震动。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他带领中国高温超导研究团队跻身国际前列。
在广西桂林市灌阳县黄关镇联德村超级稻生产基地,袁隆平在查看超级水稻生长情况(2013年8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陆波岸 摄
1953年的湘西安江,最少见的是粮食,最常见的是乡亲们挨饿。
从西南农学院毕业后,袁隆平被分配到湘西安江农校教书,一天,他偶然间目睹了“靠田吃饭的农民饿死在田间”的凄惨一幕。
好几个晚上,袁隆平辗转反侧。知识分子的火热初心,让他无法漠视因饥饿而消逝的生命。
“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带着这个梦想,袁隆平钻研如何用知识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六十多年来初心不辍。
有播种必有收获。1976年,杂交水稻开始在中国大面积推广,产量比常规稻增产20%,袁隆平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水稻杂交优势成功应用于生产的人。这项科研成果让中国人有了彻底摆脱饥饿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