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1 精准诈骗
“是周先生吗?我是中国收藏家协会参展中心的马主任……”四川广元一家砖厂的老板周毅(化名)平时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在国内各大收藏协会都注册过会员,接到这样一个邀请参展的电话并不意外。此后,他又陆续接到自称中国收藏品交易中心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长、北京税务局工作人员等人的电话,先后16次以参展需交场地费、报名费、保险费、个人所得税、注册费,以及介绍收藏品让其先行购买后一起参展拍卖为名义,通过快递邮寄的16件收藏品作为抵押,让周毅通过快递货到付款的方式支付现金共计66.7万元。后经鉴定,16件藏品全部是廉价工艺品。
周毅万万没有想到,自己阅人无数,在社会上打拼、闯荡多年,竟然会被骗得倾家荡产。他怎么也想不通,骗子是如何搞到自己的电话号码,还对自己的兴趣爱好了如指掌。
周毅案件揭开了“精准诈骗”的冰山一隅,幸运的是,四川警方最终破获了这起诈骗案并追回了赃款。而山东临沂女生徐玉玉刚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就被诈骗分子以发放助学金为由,骗取了9900元学费,在报案回家的路上,徐玉玉因心脏骤停,抢救无效不幸离世。
在另一起轰动全国的案件中,一位清华大学教授刚刚卖了一套房子,回到家立即就接到了诈骗电话,称他漏缴各种税款等等,各种恐吓威逼,结果1760万元房款全部被骗走。“骗子可以精确地告诉你,网签合同的编号是多少,各种交易中细节的一些信息,骗子都能说得头头是道。”一位信息安全专家透露。
这类精准诈骗之所以容易得手,首要原因是大量个人信息被肆意买卖,已然形成“黑产业链”,而黑客、钓鱼网站、房产中介、保险公司、快递公司、汽车4S店都是非法出卖公民个人信息的重灾区。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2 网络传销新变种
“虚拟数字货币已挟雷霆之势来临!”“万福币的定位是未来对接银行,成为数字货币的结算中心!”“这就是资本市场的魅力,捡钱的时代!”不到两个月时间,13万余人被网站、公众号中这些极具煽动性的语言吸引,投身“万福币”项目,不料却深陷传销泥潭,难以维权。
今年4月,湖南省常德市公安局破获“万福币”特大网络传销案,涉案金额高达数亿元。专案负责人表示,利用虚拟货币进行传销已成为当前网络传销新特点,投资者应高度警惕。
目前,国内各类虚拟货币上百种,包括百川币、易币、维卡币等。这些所谓的虚拟货币都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打着创新的幌子,许以用户高额的回报,实则就是传销骗局。
类似的骗局还有高额赠送网站。
“地球不会爆炸,人们的消费就不会停止,我们的钱就会永远送下去……”标榜着如此豪言壮语的趣购购物商城,在“消费1000送600”的模式下“狂奔”两年多,于全国20多个省市吸引了近7万商家加盟和数目不详的众多消费者携巨资参与。然而,这家网站的高额赠送模式与2013年审结的当时全国最大网络传销案“万家购物”有高度相似之处。更令人担忧的是,仅仅在山东省范围内,就至少还有其他8家网站同样打着高额赠送的旗号在吸引消费者参与。多位专家认为,所谓的高额赠送不过是把后期参与者的资金赠送给了前期参与者,涉嫌庞氏骗局,崩盘只是时间问题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3 电商假货痼疾
“在聚美买了一个蔻驰(COACH)钱包,拿到专柜去验货,专柜说是假的。打电话跟聚美投诉。聚美客服先是说,渠道正规绝对是正品;后又改口说,这属于第三方在聚美平台售卖,让第三方负责人和我联系。第三方负责人解释说,蔻驰有两条生产线,一条专柜线,一条工厂线,在聚美卖的是工厂线。这种解释让人没法相信。”消费者李小姐抱怨。
电商平台卖假货,近年来成了个节令性的口水话题,每年“3·15”、“双11”都会被消费者口诛笔伐。2016年也不例外。
今年的“3·15晚会”发布了一号热点投诉,多家电子商务网站均因售假被点名。
“网上部分店铺就是挂羊头卖狗肉。”一位酷爱网上购物的海南张小姐说,“网上产品不能试,看到的和真正拿到的很有可能不一样,很容易造成纠纷。”
据电商消费者反映,普通消费者很难辨别出商品的真伪,网购又是虚拟环境,不能见到实体商品,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而一些消费者买到假货后,因网购投诉需要“全程取证”的复杂环节,于是便会放弃投诉。消费者的维权困境反过来更加助长了电商的假货泛滥。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4 微商杀熟
“这些卖家声称商品均是正品品质,有专柜小票为证,价格又便宜很多。”在每天狂轰滥炸的图片攻势下,福州的陈女士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住诱惑,通过熟人从海外代购了一款LV女包,等陈女士满心期待的包包到货后,却发现与专柜正品相比,皮包不仅色泽差异大,甚至还有轻微的黏胶味儿。
事后,陈女士了解到这个皮包只是国内生产的仿造品,但由于是通过朋友购买,碍于情面只得作罢。随后,陈女士便拉黑了朋友的微信。
相较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微信朋友圈是较为私密的社交平台,双方只有互加好友后,才能看到朋友圈发布的内容,因此朋友圈的商圈法则也多从“杀熟”下手。如陈女士这般吃了哑巴亏的消费者并不在少数。在各地消费者保护部门受理的投诉中,通过微信朋友圈购物产生的消费纠纷也在逐年增多。消费者更应引起注意的是,从法律的角度来看,微信朋友圈购物属于个人私下交易,并不受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
TOP5 网约车纠纷
“因为司机绕路,我在订单结束后给他一个差评,我的噩梦就开始了,短短一个小时就收到司机10个骚扰电话,100多条骚扰短信,易到用车投诉电话又无法接通,真有种无助的恐惧感。”北京的王先生至今想起这件事来仍有些后怕。
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案。2016年,随着网约车乘客数量的蓬勃增长,相关纠纷、争议也越来越多。纵向梳理新闻报道可发现,这些争议中,与乘客切身利益相关的包括:支付纠纷、泄露隐私、挑活议价、合同违约、侮辱责骂、人身安全等。
最极端的案例出现在今年5月,深圳市宝安区一所小学的英语女教师,在晚上搭乘一辆网约车后被抢劫杀害,犯罪嫌疑人为网约车司机。滴滴公司后来证实,该司机在平台上注册并通过审核,但案发车辆的牌照是其临时伪造。
驾驶员招录把关不严,网约车平台难辞其咎。与此同时,多位乘客还反映,不少专车平台客服电话打不通、在线客服无人在线、后台留言无人回复,用户认为专车平台店大欺客,投诉无门。尽管打车容易了,可维权却更难了。
辨识难度 ★★★
危险系数 ★★★
维权难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