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品牌网
 | 新闻传播 > 失信榜

特卖场"猫腻"真多 杭州服装商自曝家丑
发布时间:2007-05-24
文章来源:中国信用
分享到: 收藏

    “在商场特卖场里出售的一件连衣裙,原标价600元,3折之后只卖180元上下,而它的实际价格只有多少?也许只是80元的四季青市场货!”昨日(23日),一位林姓品牌服饰代理商曝出特卖场的种种黑幕,他自称以前曾在杭州多家商场里都设有专柜,因为今年挪移资金另作他用,决定不再涉足服饰行业。据他透露,商场里的特卖场并不像顾客想的那么“价廉物美”,相反,它却是“价高物贱”,背后有着让人惊讶的利润空间。

    节假日特卖场遍地开花

    商场里把可以移动的货柜称作“花车”,上层陈列商品,下层储存货物。每逢周末或节日促销的时间,花车都会从商场的各个角落里冒出来,被放在广场上、电梯口,甚至专门开辟的特卖场,总之是人气最旺的地方。这些花车都不大,但是上面的货品琳琅满目,而且折扣都是3折左右,有的甚至低至1折,让商场里原本高高在上的品牌忽然变成平价商品,看上去性价比非常高,所以消费者络绎不绝。虽然花车里卖的都是打折货品,也似乎再没有什么利润空间,但是它却是块真正产“黄金”的宝地。千万别小看这1米×0.5米见方的小花车,有时为了争一个在电梯口的花车特卖机会,商场里的几十个代理商都要挤破头。有的商场周末开辟一个特卖场,如果一共只有三十辆花车,有可能后面排着几百个要特卖的品牌,这个时候就看谁的关系足,谁就能抢到花车位,如果这个代理商没内部关系,有可能排几个月的队都等不到一个花车位。

  淘特卖货有“忠实客群”

    花车相对于普通的专柜有两大优势,第一,它的地段很好,不是广场就是电梯口,尤其是一些商场电梯门口的特卖位置,人流量比任何一个专柜都大。即便是特卖场,也是人流聚集的地方,商场也会找那种可以把客人“圈”起来的场所做特卖场地。第二,它的品牌和价格之间形成的落差,让顾客觉得这里的货品和专柜同样质量却便宜很多,所以下单都很爽快。

    种种优势让特卖在大商场里显得特别有亲和力,于是形成了一批忠实的消费群,平时他们一般不去商场买东西,等到周末做特卖的时候,他们就一次性购买很多这种“高性价比”的商品。记者认识的一位姓曹的小姐,每隔一段时间就去商场里淘特卖货,她说现在商场里的衣服太贵,像她这种工薪阶层根本没法消费,一个月的工资买两件衣服就没了,去市场里买她又不放心,花车特卖是惟一让她觉得可以信任的平价商品。而她的很多同事也跟她一样,常常光顾商场里的特卖场。

  特卖销售额远超专柜

    这样看起来,特卖对消费者来说很“实惠”,而代理商又可以清库存,是“双赢”地带,似乎是一种完美的交易。可让人万万想不到的是,很多代理商挤破了头都想要一辆花车,目的不仅仅为了清货,更为了赚大钱。

    据另一位代理商说,他做一个星期特卖,也许能抵过半个月的专柜销售,有的时候,专柜一天也只做了两千多元的生意,但是特卖的生意却超过一万元,所以特卖生意成为很多代理商完成“任务”的杀手锏。

    这个“任务”是什么,代理商心里最清楚。想抢着做花车特卖的品牌一般都是商场里的二线品牌,也就是中岛品牌(业内把商场里靠边的品牌柜位称为“边柜”,这些位置相对较好,一般被一些比较有知名度的品牌占据,而在中间的品牌则是“中岛”品牌)。每个月商场对这些品牌都有“保底任务指标”,如果本月要完成20万元的销售,而专柜只做了10万元,那代理商就要想办法在花车上完成另外10万元的销售目标,按照“行规”,如果完不成保底销售就要被赶出商场。许多时候顾客会发现商场里的专柜经常在调整,这其中就有些品牌是因为连续数月完不成“保底任务指标”而被清退出商场的。于是便有一些代理商为了留在场内,则自己给自己“埋单”,到月末,乖乖拿自己的钱买自己的货,充足销售额。

    3折之后利润仍可达200%以上

    对外行人来说,特卖花车上的利润简直惊人。

    一个本地服装工厂的负责人就曾经打过进商场销售自己货品的主意。据他透露,每一季工厂都有大量货品剩余下来,而正常的生意已经做完了,该赚的钱也赚完了,对厂家来说,这种衣服就算每件卖20元也依然有利可图。他看到商场里的特卖那么好卖,也想去商场弄一个特卖位,“即便标1-3折,我也能赚很多。”这位服装厂老板说。后来他找了几家代理商,要求他们把自己的货品销售掉。结果有几个周末,十几个花车里,尽管是不同的品牌在做特卖,但销售的都是他的货品,有的连款式都一模一样。

    顾客根本不知道代理商的进货成本是多少,实际上低得惊人。一件质量不错的大衣,如果进货量大,四季青的批发价只有几十元,如果直接找到工厂,还能更低。很多代理商喜欢市场货比定制货更甚,因为它有一个大优点,就是标价自由。定制货虽说成本也低,可标价不是代理商说了算,毕竟还有一个原价标签,可如果是市场货,原价高低全凭供货商的良心了。

    心黑一点的代理商,会把一件进价80元的大衣标上1000块,3折之后可以卖到300块,净赚200%都不止。心平一点标个600元,3折后也有180元,也有一倍利润可以赚。

    普通的顾客肯定会惊讶于如此猖獗的作假怎么会不露痕迹?的确,代理商中有的对作假要求“严格”,比如要手下人把老标签统统拆光,换上新的标签,打上新的价格标码。但有的代理商则“疏于管理”,或者根本懒得拆老标签,直接把自己的价格盖上去,原因是他根本不认为这是不合法的事,因为周围的人都这么干。

    另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也表示,他历来知道业内有这样的行规,但只要做得不是太离谱,他们也习以为常。但他曾经看到过一家袜子柜台,进货价标着是12元,他们就把240元的标签直接盖了上去!这是他见过的比较过分的一次抬价了,难怪它全场5折天天做,就算它3折,也能卖72元,整整6倍的利润。

  特卖的“猫腻”触目惊心

    虽说特卖的销售比专柜销售要快,但是如果和专柜里销售同样的货品,代理商还是会亏本,但为什么特卖还是那么受代理商欢迎?原因就是有人想出了暗中“偷梁换柱”的办法,这样才让小花车创造了高额利润,而这也是特卖场种种猫腻的根源。

  猫腻一:为特卖定制生产

    有时候一些品牌的老客户去特卖区买衣服,会发现花车里出售的衣服和专柜里的品质完全是两回事,虽然风格差不多,但是一摸面料就知道区别,这就说明这批货是专门定制的。说定制那是好听,其实就是拿着自己的货到小加工厂照模照样生产一批,和正宗的货品堆在一起,外行人根本看不出来哪件是真的哪件是冒牌的。

    这种定制的活儿,边柜品牌一般不敢做,做一次万一被品牌商抓住,罚金会让代理商得不偿失,所以他们的货品相对比较正宗,最多就是前两年的款式,那也无可厚非。但对中岛品牌来说,每个月都需要这样的一批定制货来冲高销售,这些货不言而喻就是假的。

    这些假货相对比较难辨认,因为和真货的款式差不多,但如果买过专柜货的客人一眼就能辨认出,毕竟面料、纽扣等细节上有些差距,还是会留下蛛丝马迹的。

    猫腻二:临时去市场批发

    为花车特别定制算是“厚道”的,有个QD(品牌缩写)代理商嫌麻烦,直接去本地小加工厂搜罗货品,以超低的价格购进然后换成自己的标签。这个代理商还会根据“市场行情”,比如去年韩装超级热卖,他就派手下人去市场里大批量进韩装,统统换成自己的标签。

    这种促销前“组货”的方式,代理商一般只在特卖上用,但有时候也会在专柜上使用。前两年年底,商场做“满就送”促销,扣点又不肯让步,代理商根本不愿意做促销,被逼得没办法,就只能把专柜当成一个大花车,市场上的东西拿来换上标签就卖,坊间就曾经流传过这样一个“猛料”,说是一个代理商直接打车从四季青批发上货,到了商场仓库把价格标签都换掉,三个小时之后就以几倍的价格在专柜里销售。

    如果是专门定制的,除了面料之外款式、设计跟原单没什么差别,但是如果是市场里来的货,连基本的质量都无法保证。林老板说,他曾经进过一批货,卖出去有顾客来找他,说衣服洗过一次之后就变得很长很长,根本不能穿,但因为特卖货品“售出之后概不退货”,这个事情就不了了之了。这个“售出之后概不退货”的法宝屡试不爽,也成为特卖货制假的庇护伞。

    遇到代理商拿市场的货充抵专柜货,还是比较容易辨认出来的。比如说,它的风格是否和专柜衣服的风格相差很大,如果是那样的话肯定是假的,如果对风格不了解,买的时候就一定要注意水洗麦(就是服装里面的小标志,上面写着用料成分、洗涤注意事项等内容),如果上面的标识和实际衣服的面料相差太远,也肯定是假的,又或者一批面料完全不同的衣服,水洗麦却完全相同,那也肯定是假的。

    另一种方法则比较直接,如果这个衣服的厂家名称被代理商的电话号码覆盖了,也说明其中有问题时,证明代理商不希望货品出现售后问题顾客去找厂家理论,所以留的是代理商的电话。

  猫腻三:去外贸市场找尾单

    虽然花车特卖的猫腻大多出现在中岛品牌身上,但一些一线品牌也偶尔会使用这种“组货”的方法。因为一线品牌偶尔也会遇到跟不上货的时候,特别是一些订单在国外下的,进货周期很长,别的品牌已经开始做销售了,但是它的货还没跟上,商场也会给品牌施加销售压力。

    不过,这些一线品牌做“组货”非常小心,货品质量不会以次充好,但其中也颇有玄机。据他所知,一个P字头的品牌就常常去一些外贸工厂搜集尾单,这些尾单的价格非常便宜,一件衬衫只要四五十元,但专柜里却能卖上1000多元。

    虽然对顾客来说,这些尾单根本不能算是假货,因为人家拿的货是正宗的尾单,只不过以超低的价格买到的而已。质量、设计、款式上都和正宗货品无二,即便略有瑕疵,也不易被察觉。

 

来源:每日商报

发布日期:2007年5月24日

责任编辑:陈略

网友评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