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首席记者 李伟俏 应聘去当家教,结果交了求职费却迟迟没有安排工作。应聘促销员,公司要求试用期间先卖卡,卖完卡后对方就以种种理由辞退应聘者。近日,众多大学生向本报反映了自己在求职时的受骗经历。不少大学生呼吁,是否可以建立一个高校求职揭黑网,将自己的受骗经历和骗人的公司曝光,以免更多的人受骗上当。
试用后白干一星期
不久前,哈市某大学的陈丽看到一则招聘启事,上面写着招聘营销助理,月薪千元。
陈丽与同学一起到该公司去应聘,在通过了面试以后,公司的工作人员称,想当营销助理并拿到高额的薪水,首先要到商场去试用一星期,随后两人被安排到哈市一家家电商场卖手机。当时讲好试用期每天奖金20元钱。干了一星期,两个人每人都为商场卖出四五部手机,便兴奋地到公司领取奖金。谁知公司竟然反目说,这里的销售员每天都能卖出两三部手机,而两人在这里这段时间反倒影响了商场的销售额,拒不付工资。
交200元推荐费被涮
哈市某高校的董微看到一则招聘广告,上面称“招聘文秘、助理等若干名,月薪1500~2000元”。董微立即与对方取得了联系,公司通知董微去面试。
等董微到了这家公司,才发现这是一家中介,中介让她先交200元推荐费,保证一周内给找到工作。因为急于找工作,看这家中介生意还挺红火,董微就交了钱。可是过了一个星期也没消息,再打电话过去,对方说先前的职位名额已满,让她再等等。又过了一星期,中介打电话让她到一家公司上班,可是等她找到那家公司,人家根本不知道有招聘这么回事,董微这才知道自己上当了,只好自认倒霉。
50元钱找家教,中介黄了
今年1月份,哈市某大学的林琳想利用假期找一份家教的工作,她来到一家中介公司后,对方满口应承,并许诺一个星期内一定能帮她找到家教的工作。
林琳轻信了中介,当场交了50元钱中介费。谁知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没有接到公司的通知。林琳电话催促了几次对方都以正在找为由推脱。又过了一个星期,林琳再找到这家中介却发现早已人去楼空,中介改成了一家小吃部。
280元买来几十元的礼品
去年冬天,哈市某大学的杜萌利用假期到一家工艺礼品公司面试,对方让他先购买一个礼品,要价280元。说是考查他的工作能力,让他先试着推销这一礼品,卖出去了才能录用他,并且和他签了合同,写明无论是否录用,买下的这个礼品概不退还。杜萌推销了几天也没卖出礼品,公司便以业务能力不强为由,拒绝录用他。后来杜萌才发现,那种礼品只值几十元。
呼吁“求职曝光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和假期打工时有过受骗的经历。
对此,一些大学生呼吁,能否在各个高校的网站上设立一个求职打假网,大学生可以在上面刊登自己的受骗经历,将骗人的公司曝光。一位曾经有过受骗经历的大学生对记者说,建立“求职曝光网”十分必要。大学生本身经济条件有限,每次被骗也多是百八十元,而事后去有关部门投诉却很麻烦、牵扯精力,有关部门往往会因为“钱太少”不予立案。而劳动仲裁部门的管辖范围则局限在已形成劳资关系的纠纷上,因而求职维权还不是很容易做到。
建立规范“打假”网站
“在网站上发布帖子,让大家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督评论,反映了现在人们的法律意识在提高。但是,如果仅仅因为有人在网站上发布就确认这个企业是骗人的公司,那就一定要有法律依据。”一位公司经理对记者说。求职者要通过正当途径行使自己的权利,否则就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律师王文明说,如果能够建立规范的官方“求职黑名单”,定期向社会公布,作为打击人才招聘市场上的欺诈行为的补充手段,通过对不良企业的曝光让其承担在市场经济中丧失信用的风险,让“不良公司”不敢轻易涉险,相信比单纯给予处罚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曝光企业需通过法律途径
对此,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劳动仲裁处负责人说:“求职者需要建立求职曝光网,这反映出求职市场不规范现象比较多。但是,被曝光的企业是否就是所谓的黑招聘单位,不是由求职者一个人能说了算的,判断标准需要通过法律的途径来认定。”目前劳动部门也在通过种种手段来取缔黑中介和黑用人单位,如果求职者在求职过程中,确实被一些黑职介黑公司所欺骗,可以到劳动监察部门、公安部门、工商部门投诉,通过正当的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权利。
求职要擦亮眼睛
据劳动部门的工作人员介绍,正规的职介机构一般在办公场所悬挂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对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等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且发票上所写收费条目与实际服务项目相符;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
同时,劳动部门提醒大学生,在求职时,要警惕贴在电线杆、车站牌、偏僻角落的各类非法小广告提供的信息;标榜高薪,没有明确的单位地址,只有联系电话和联系人的招工广告。
来源:生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