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导致肝损的可能原因
1、中草药本身含有的成分或在肝脏代谢时的中间产物引起了肝脏损伤,例如蜈蚣。该药是蜈蚣科动物少棘巨蜈蚣的干燥体,用药历史非常悠久。蜈蚣含有类似于蜂毒的毒性成分,即组织胺样物质及溶血蛋白质,可引起溶血作用及过敏反应,会对肾脏及肝脏造成一定的损伤,但在正常剂量范围、短时间用药相对安全。
2、用药剂量不适宜造成肝损。例如:菊科、紫草科、豆科、兰科等中草药中含有吡咯里西啶生物碱(PAS), 在肝脏,PAS经过细胞色素P450药物代谢酶(CYP450)的催化,脱氢后成为代谢产物脱氢吡咯烷生物碱和脱氢裂碱。
长期服用这些中草药,当人体的谷胱甘肽(GSH,一种重要的肝脏保护因子)含量减少时,这些代谢性吡咯产物可与组织中的亲核性酶、蛋白质、DNA、RNA结合并引发各种损伤。肝小叶第三带的GSH含量少,CYP450含量丰富,尤其是该带的窦状隙内皮细胞的GSH含量更低,从而导致肝小叶第三带肝细胞更容易受到代谢性吡咯产物的损伤,病情持续发展可累及肝小静脉,小静脉壁会逐渐硬化、闭塞,周围肝细胞坏死,出现肝小静脉闭塞,这就是长期服用中药引起肝血管性损害的主要原因。(注意!是“长期”服用。)
3、中药存在同名异物、异名同物现象,容易造成误服,进而引起肝损。例如:中药防己有广防己、粉防己之别,而广防己临床报道有肝肾毒性。
4、还可能与草药的产地、种植、采收季节、炮制质量等有关。
合理使用中草药,预防肝损
那么,只要服用有过肝损报道的中草药就会导致肝脏受损吗?如果真是这样,很多中草药岂不是变成了“毒药”?其实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观点,大多数的中草药的不良反应还是可控的,只要合理使用就可以减少肝损的发生。
1、摒弃“中草药安全无毒”的不正确认识。“是药三分毒”,中草药也不例外,无毒无害的美名纯属误传,没有科学的理论依据。药物的安全性必然是建立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的,因此不可贸然自行、随意地选择药物,服用中草药也必须在专业中医师、中药师的指导下进行。
2、切勿“无病用药”,轻信“偏方”。药物是用来治疗疾病的,中草药亦是如此。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方从发出。还未辨病辨证,怎能随意用药,如此滥用药物的行为是对自身健康的极度不负责任。另有患者久病心焦,听信某种“偏方”,妄想一服见效,因而贸然服用。事实上偏方在使用前,并没有专业医生把关,不能保证对症、对因治疗,也无严格的剂量把控,有些偏方中甚至还可能含有有毒的药材。
3、使用前详细阅读药品说明书。谨遵医嘱或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服用,用药前认真阅读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和不良反应十分重要。在这点上尤其不要忽视OTC类(非处方)中成药的合理、安全使用。
4、掌握“中病即止”的原则。服用中药达到治疗效果后,应及时停药,不可随意延长用药疗程。长期用药,会造成不良反应的积聚,并有加大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的可能。
中药引起肝损的问题不容忽视,众多文献也表明,在我国中草药是导致药物性肝损害的重要原因,甚至是首要因素之一。但瑕不掩瑜,中药存在不良反应有其必然性,只要不良反应已知和可控,仍不失为“好药”。
如何更合理安全地使用中药是我们需要努力和不断探索的话题,也是中药走向世界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