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一些关于政府补贴中小学、幼儿园安装防雾霾空气净化系统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一方面,这的确反映了政府对于公众健康尤其是青少年健康的投入;但另一方面,这种决策是否合理、有效,是否会引发其他健康风险,也需要经过慎重研究与仔细权衡。
在雾霾比较严重的地区,相当多的幼儿园与小学在教室里安装了空气净化器,但坦率来说,这些空气净化器的作用,更接近于心理安慰,其实际效果有限。在雾霾不重的情况下,空气净化器起不了多大作用;而在雾霾较重的情况下,根据一些家长的调查,一些使用了空气净化装置的教室,其空气质量虽然比开放空间内有所改善,但同样不利于孩子健康。这意味着,一般意义上的空气净化器,其实际效果不大。要想在雾霾较重的情况下,有效净化空气,可能必须采用更加昂贵、密闭的空气净化系统。它不仅包括空气的循环过滤,也包括对门窗密封效果的全面改造。
必须指出的是,密闭性更强的净化系统,虽然能够有效地除霾,却带来了同样不容忽视的健康风险,那就是密闭系统可能会增加流感等青少年常见疾病传染爆发的可能性。雾霾对青少年的危害是不确定的,流感等疾病的爆发却是经常性的。理性的家长需要在两种风险当中作出取舍,任何一种选择都是合理的,而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以政府补贴的方式去推动某一种选择,其实并不合适。虽然现在谈论补贴空气净化装置,有着相当普遍的民意支持,但需要考量的是,防雾霾与预防流行性疾病同样重要,两者之间应该有一个理性的平衡。
没有人愿意看到孩子们在雾霾中生活,但坦率来说,任何公共资源的分配都不能仅仅考虑需求的正当性,还要考虑资金使用的效果。补贴各级学校、幼儿园修建净化装置需要巨额的资金,而这笔钱花在这里也就意味着有许多其他紧迫的事情,将因此得不到所需的资金。公共资金花在哪里、怎么花,本就是个严肃而审慎的问题,我们要避免冲动的决策。在雾霾严重的时候,很多人真的觉得空气净化器是最重要的需求,但我们有必要冷静下来想一想,防霾这一迫切需求背后潜藏的其他问题。
我们恐怕很难在短时间内摆脱雾霾的困扰,这意味着不仅要积极地寻求治理雾霾的方式,也要防止在情绪激动之下作出偏颇的决策,这不是逃避问题,而是面对现实时必不可少的冷静与理性。
(储殷:作者为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