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上午,记者佩戴了一款全新的N95防护口罩(型号3M8210),从南五环的亦庄地区出发,来到位于北三环的北京化工大学。实验人员对记者佩戴的口罩进行了破拆,随后选取口罩同一位置的里外三层,剪成指甲盖大小的方块,用特殊的胶带黏结在电镜的观测探头上,然后将探头放入机箱内进行观测。放大2000倍后,记者看到,口罩第一层的纤维直径约为17.2微米,黏附在上面的雾霾颗粒的直径约为1.2微米。成分分析显示颗粒含有钙、硅、碳等元素。刘勇介绍,钙可能来自于沙土,硅可能来自于扬尘。第二层口罩纤维更为致密,孔隙更小。经过测量,第二层纤维的直径约为1微米。记者看到,纤维上仍然有一些“漏网之鱼”,它们的个头更小,很多都已经达到了纳米级别。第三层,口罩纤维的直径又变粗了,到达这一层的雾霾颗粒则更少。
刘勇介绍,防护口罩不能做到百分百阻隔Pm2.5颗粒,但是可以阻隔绝大部分。
实验
口罩变黑是否就失效了?
实验人员又拿出市面常见的另外一款全新的N95口罩(3M9901V),测试在极端环境下的防护效果。实验人员将口罩绑在吸尘器的进风口抽气,半小时后,口罩表面出现一个圆形的黑色区域。从肉眼上看,口罩第二层、第三层却没有明显变化。根据测算,吸尘器抽半小时,相当于人呼吸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在电镜下,口罩第一层纤维上黏附了密密麻麻的雾霾颗粒,第二层纤维上黏附的雾霾颗粒则少了许多,到达第三层的颗粒物则更少。实验人员介绍,这说明绝大部分的雾霾颗粒都被口罩挡住了,口罩的防护效果还是不错的,因此口罩变黑也不用担心雾霾颗粒会穿过去。
刘勇介绍,市面常见的防护口罩一般由三层构成,口罩最外面的一层,是超细纤维,并不能阻挡住太细小的颗粒,而是起到一个塑形的作用,中间的一层最为致密,可以阻挡、吸附绝大部分的Pm2.5颗粒,第三层是和皮肤接触的。他表示,目前使用纳米纤维的防护口罩在市面上已比较常见,他并不建议市民佩戴“防毒面具”之类的呼吸器,他表示,“防毒面具”的防护效果未必比普通防护口罩好。防护效果的好坏,主要看过滤效率,关键在于检测,而不在于结构有多复杂。对于普通市民而言,雾霾天里最简单的防护方法就是选择大品牌、有质量保证的口罩。
建议
防霾口罩戴三天可更换
3M公司的工程师告诉记者,防护口罩的本体用防颗粒物的过滤材料制成,固定带和本体相连,以便将口罩稳定地固定在头部。根据佩戴方式不同,固定带可以设计成头戴式、耳带式或颈带式等,要求有一定松紧度,确保头部转动时口罩不容易松动。金属鼻夹可以帮助做好鼻子部位的密封,如果过于松软,很容易在使用过程中变松,导致泄漏。有的口罩还带有一个单向的、只有在呼气时开启的呼气阀,这是为了降低呼气阻力,并帮助排出人体呼出的湿热空气,改善舒适性,但呼气阀在吸气时的气密性必须足够好,而且呼气阀和面罩本体的连接不能出现泄漏,这些都需要通过检测来验证。根据相应的认证级别,防护口罩必须达到所要求的最低过滤效率。例如符合中国国家标准KN95级别的口罩,对非油性颗粒物(包括雾霾中的颗粒)的过滤效率至少不应低于95%。
防护口罩的密闭性同样重要,因为口罩在佩戴状态下,能进入口罩内的空气污染物主要来自口罩与佩戴者脸之间的泄漏,如果防护口罩不适合佩戴者脸型,存在明显的泄漏,无论口罩过滤效率有多高,也基本不提供防护,气流会自动绕开阻力高的滤材,从阻力最低的泄漏处进入口罩,使防护失效。对消费者而言,与其去追求更高的过滤效率,不如先选择一款适合自己,能和脸部达到良好密合的、有基本防护效能的口罩。3M工程师介绍,使用过的口罩刚摘下来时通常会有些潮,存放时应保持干燥和卫生,避免口罩受到污染或挤压变形,可以把摘下来的口罩存放在一个干净的纸口袋里。重复使用口罩时也应注意卫生,摘下和重新佩戴的过程中避免污染口罩内侧表面。另外,对于折叠式设计的口罩,如果保存时需要弯折鼻夹,应该用一根手指垫在鼻夹内侧进行弯折,以避免鼻夹折断或形成特别尖锐的角度。考虑到种种因素,防霾口罩戴三天可考虑更换。(记者王琪鹏 李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