擅自增配变相加价
现象:市民王女士看中某品牌一车型,原本指导价是17万元—18万元,可她到了4S店却没发现该车型,只看到被直接增配至21万多元的车子,并有了另一车型名称。王女士觉得纳闷,找到熟人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经销商自己加装的车型,更换了轮毂,加装了导航,更换了皮套、踏板等。诸如此类的案例,汽车市场普遍存在。不少经销商将手中的畅销车型加装装饰捆绑销售,这就意味着,若消费者不买加装车就不能买到这款车。
支招:可以多去同品牌经销商处咨询比较,对于这类加装车,如果不是自己日常生活中需要的配置,确实不太划算。
标注油耗有点不靠谱
现象:随着油价的上涨,消费者在选车时越来越关注车辆的油耗。但很多不良商家在车辆油耗宣传时,都是就低不就高。有的商家甚至篡改国家相关职能部门公布的工况油耗。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消费者发现所谓工况油耗与实际油耗相差甚远。
支招:在买车前多去相关的汽车论坛,多与其他相同车型的消费者交流,了解他们的实际使用油耗。很多网站论坛都有实测油耗的公布。
按揭购车强搭保险
现象:贷款买车时,经销商往往要求消费者在指定保险公司投保并且要求购全险,甚至在合同中设置续保保证金,以此约束消费者不得更换保险公司。业内人士透露,目前,大多数经销商在卖车的同时都搭售保险。对于经销商而言,这可以从中得到可观的保费佣金,也是他们每销售一辆车时不可忽视的利润来源。
支招:经销商若要让消费者必须在本店购买车险,就必须事先告知消费者,并达成一致。若经销商事前未和消费者做任何说明和合同约定,强制要求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消费者可视其为“霸王条款”。由此产生纠纷的,消费者可依据《消法》及有关规定,请求对合同中的格式条款进行撤销。
小店报价明便宜暗贵
现象:很多车主发现,4S店的维修保养费用普遍比社会修理厂的费用要高很多,因此不少消费者在车辆过了质保期后,会选择社会修理厂进行维修保养。但有的维修小店报价很不规范,明便宜暗贵。比如处理一个小问题,若使用了劣质配件等,将对车辆造成更大的问题,从而给车主带来更大的损失。
支招:去社会修理厂维修保养,车主首先要对车辆维修有一些基本的认识。尽量选择相对正规的店,比如一些全国连锁的品牌。
“订金”和“定金”有差别
现象:买车就跟买房一样,一般都需要先交个订金。前不久,石女士在经销商处定了一台轿车,现在不想购车却无法退回定金了,因为签订的合同以“定”字写明了相关规定。事实上,就是“订金”和“定金”一字之差。若以“订金”签订的购车合同,当消费者打算改变购车计划时,可以要求商家退还已交付的金额;而“定金”则表示肯定、确定,具有法律效应,以“定金”签订购车合同后,若消费者打算放弃购车的时候,商家是有权不退还定金的。
支招:与商家签订购车合同时,消费者需看清合同内容,问清商家订金可否退还,并在有可能的条件下签署附属合同。同时,需留好相关依据,以便日后作为换取订金的凭证。
3·15将至,虽有刚出台不久的《旅游法》撑腰,但仍有部分旅游从业者在伤害旅客利益。重庆晨报公众舆情中心根据晨报966966公众服务热线一年来的旅游投诉建议,整理出2013年的旅游十大投诉热点及消费陷阱,教你擦亮眼睛,不再中招。
今天,重庆晨报开通“天天315旅游维权投诉热线”,不管是强制购物、旅程缩水、服务偷工减料,还是零负团费骗局……只要您曾遭遇过“旅游潜规则”,都可向我们倾诉。我们将邀请重庆静昇律师事务所钟雨江律师坐堂维权,第一时间为你解读旅游维权疑问,保障你合法权益。